
来源:长江日报 | 2019-05-21 10:46
长江滚滚,星汉璀璨。1949年5月23日,《长江日报》创刊号横空出世,展现在刚刚解放7天的武汉街头。次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又一天后,中共武汉市委员会成立。
秉着时代新声,一出生就风华正茂。一代一代长江报人,燃烧着自己的青春、才华、热血、生命,照亮了这张报纸不断前行的道路。光芒也洒向更开阔的地方,映照着这个国家和人民奔向光明、昂然奋进的身影。
这里有理论家、评论家熊复;有外交家陈楚;有小说家李尔重、梁斌,他们同时是党的高级干部;有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传奇贡献的黎智;有新中国名满天下的杂文家马铁丁,这是陈笑雨、张铁夫、郭小川三人的集体笔名;有诗人、翻译家绿原;有武汉诗歌的一面旗帜曾卓;有文学家峻青;有领导过桂东北抗日游击战的黄嘉。他们都是长江报人,是群星灿烂的长江报人的代表。
今天,我们向长江日报传奇报人致敬,致敬他们不负青春、“泼墨写春秋”的豪情,铸就了这张驰名70年的报纸大业。
致敬他们对生活、对事业、对奋斗、对这个城市的爱。
致敬他们的担当、勇气、信念,他们充满了使命感,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与祖国和人民共同奋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凡所过往,皆为序章。长江报人将牢记使命,开启更加辉煌的未来。
熊复(1915-1995),四川邻水人。笔名清水、庭钧、曼丝、茹纯、傅容等。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活动家。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后,他随中原局迁入武汉,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中南局宣传部副部长兼长江日报社长,并曾兼任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1952年1月,熊复调中共中央宣传部,曾任宣传部秘书长。1966年7月,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新华社社长。1978年5月调任《红旗》杂志总编辑。
熊复长期在中共宣传思想战线工作,撰写文章达数百万字。著有专著《论人性和人道主义》《序苑集》,词集《灵梦集》《锦瑟集》等。
陈楚(1917—1996),山东省荣成市崖头镇河南村人。早年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东军区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大众日报总编辑、辽东日报社社长、东北日报社副社长。
为长江日报创刊人之一,1949年5月—1951年任长江日报社总编辑,1952年—1953年任长江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1954年后投身新中国外交事业,曾任首任中国驻日本大使、常驻联合国代表、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秘书长。
李尔重(1913.01—2009.12.26),河北丰润人,曾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兼省长。他是一位老红军,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我们的作家和才子”。
1952年1月至5月,担任《新武汉报》(后更名为《长江日报》)社长一职。1983年离休后,以七十岁之高龄,发奋十年,他写出了58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新战争与和平》。
陈笑雨(1917—1966),江苏靖江人,新闻记者、杂文家和文艺评论家,曾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他一人身兼记者、编辑、油印员多职,成为新华社最早的特派记者和随军记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陈笑雨和张铁夫、郭小川三人,以“马铁丁”为集体笔名,在《长江日报》开创“思想杂谈”栏目,受到了广泛关注。《思想杂谈》单行本发行量达270万余册,创下出版奇迹。
在担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期间,陈笑雨在副刊开辟杂文专栏《长短录》,发表了37篇文章,“时而有如投枪和匕首,时而又好像灯火和闪光”。
陈笑雨出版了二十余本自选杂文集,他的杂文对中国的杂文风格、杂文创作起到了引领作用,影响了几代人。
张铁夫(1922.2.21.—2006.11.9.),出生于山东省巨野县一个农民家庭。1940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文学院学习,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调《解放日报》工作,完成诸多重大采访,三次受到毛泽东接见。1948年调中原局,曾任新华社豫西分社副社长、中原总分社总编辑。
1949年,参与创办《长江日报》,任副总编辑,在《长江日报》发起“思想杂谈”和“农业生活”等专栏。
1953年调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其后,曾任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国家农委委员等职。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出生于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3年,日寇侵占热河,他随全家逃难到北平。“一二·九”运动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中,并开始写作诗歌。
1936年抗战爆发,郭小川在赴延安途中参加了八路军,担任宣传、教育和机要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家乡任县长。1948年夏,他转到新闻战线,曾任《群众日报》副总编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委兼编辑部主任。
1949年5月随军南下,武汉解放后在中南地区从事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1950年8月,与陈笑雨、张铁夫以“马铁丁”为笔名,在《长江日报》《人民日报》上开辟《思想杂谈》专栏,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1953年春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
黎智(1922-2001),原名闻立志,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之侄。1938年读高中时,在鄂西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利川县委书记。1941年在重庆工作期间,改名黎智。1947年担任平津学委书记,为北平和谈奠基。解放后回武汉工作,担任过市长、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
1955年5月至1956年7月,黎智任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长江日报社社长。
梁斌(1914-1996),1933年,19岁的梁斌参加了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写杂文、散文。1937年春天,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梁斌随军南下,任湖北襄阳地委宣传部长。1952年,湖北省委书记兼武汉市委书记李先念亲自点将,调梁斌担任武汉市委机关报《新武汉报》(后更名为《长江日报》)社长。
当时的《新武汉报》有300多人,除了13位党员,还有很多民主人士、知识分子。在一次报社大会上,梁斌发出一个在当时看来颇为“惊人”的号召:采编人员要下基层,只有到群众中去,跟群众滚在一起,才能写出好新闻。很快,报纸文风焕然一新,采访报道、文艺作品更贴近生活。
1953年6月,梁斌正式开笔写作小说《红旗谱》。由于真实地反映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到“九·一八”事变时期北方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1957年《红旗谱》一出版便震动了中国文坛。这部120万字的三部曲长篇小说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生活和斗争的史诗式作品,茅盾称其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此后,这部巨著先后被改编为话剧、电影等,影响了无数观众。
绿原(1922-2009),原名刘仁甫,曾用译名刘半九。诗人、作家、翻译家、编辑家。湖北黄陂人。获第37届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金环奖的首位中国作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诗坛广受关注,早期诗作《小时候》被收入台湾教科书。抗战胜利前后,绿原的爱国战斗诗篇,在进步学生和年轻读者中广为流传,为“七月诗派”后期重要代表之一。
1949年后在长江日报社和中共中央宣传部任职。
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新时期,绿原诗歌创作获第37届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金环奖,译作《浮士德》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2007年出版了六卷本《绿原文集》,2017年出版了十卷本《绿原译文集》。
黄嘉(1921-2018),广西桂林市荔浦县人。1938年4月,还是学生的黄嘉在桂林高中成为一名秘密共产党员,同年加入广西学生军。1944年,黄嘉在桂东北沦陷区参与创建桂东北人民抗日游击纵队临阳联队,开展游击战争。曾遭受国民党顽固派逮捕两次。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龙州地委第二书记。
1954年,黄嘉来到武汉,曾任武昌车辆厂厂长、武汉鼓风机厂副厂长、武汉市无线电仪表局局长等职。1973年至1975年间,黄嘉任长江日报社社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
1976年黄嘉回到广西,曾任广西自治区经委主任、党委宣传部部长,是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七届人大党组副书记。
曾卓(1922-2002),原名曾庆冠,祖籍黄陂,出生于武汉。
1946年夏,还在中央大学读大学的曾卓,受聘任《大刚报》副刊《大江》编辑。《大江》吸引了大批进步作者和读者,成为武汉最重要的文艺阵地,峻青、李瑛、海默等作家、诗人,在这里发出迎接新中国解放的诗篇。武汉解放时,曾卓公开了地下党员身份,担任报社党支部书记、副社长。
1950年8月,《大刚报》改造成武汉市委机关报,1952年更名为《新武汉报》。这是一条全国独有的私营报纸经公私合营改造为党的机关报的路子。1953年1月1日,作为中南局机关报的《长江日报》停刊,同一天《新武汉报》延用《长江日报》报名,成为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曾卓担任第一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并兼任武汉市文联常务副主席。
作为著名诗人,曾卓诗作《悬崖边的树》被誉为“受尽折磨而又壮心不减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写照。2003年,曾卓去世之后仍荣获国际华人诗会当代诗魂金奖。
峻青(1923-),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县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1949年,随军南下武汉,参与《长江日报》创刊,为长江日报首批编辑、记者,后任上海作协副主席、代理党组书记,《文学报》主编。主要著作有《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马石山上》《海啸》等,散文《秋色赋》收入中学语文课本,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凡所过往 皆为序章
原标题:长江日报创刊70周年 致敬传奇报人:长江滚滚,星汉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