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中国的强大 必然需要媒体的强大

来源:观媒 | 作者:田宇 | 2019-06-03 22:16

2019年5月30日,中国CGTN主播刘欣与美国FOX主播的电视“约辩”终于成为现实,中美两国主播电视直接“交锋”堪称是跨文化传播中的标志性事件。
扫码手机轻阅读

田宇 / 传媒大观察原创

近期的国际关系,牵动大家的心。全世界的媒体都聚焦在这个热点之上。围绕着大国之间的关系,2019年5月30日,中国CGTN主播刘欣与美国FOX主播的电视“约辩”终于成为现实,中美两国主播电视直接“交锋”堪称是跨文化传播中的标志性事件。

在这次“约辩”开始之前,原本让人有所担心的是刘欣的英文水平,特别是担心她的英文水平是否能够完全表达清楚她的意思,而不会出现什么让对方产生误解的地方。在观看了整个“对话”过程之后,可以发现,语言方面并未产生什么歧义,反而是围绕着这次“对话”产生了诸多的争议。不仅是国内媒体再次掀起报道的热潮,国外媒体也同样卷入其中。

“就事论事”

就这次“对话”本身,看看有什么争议:

首先,内容策略方面:原本的“辩论”变成了“访谈”。美方主播只是在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而刘欣对此做出相应的答复。刘欣本人并没有针对话题进行任何提问。高调的中美主播“约辩”忽然转变了画风,从万众瞩目的电视辩论变成了电视访谈。美方主播提出的问题,是美国官方及民众特别关心的问题,当然也是带着一些预设的“新闻框架”来提问的。中方的刘欣主要是将中方的态度重新表述了一遍。其中涉及到事实性内容的语言只有12%左右,共涉及23个事实点。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次观点的碰撞,表明态度,却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交流;

其次,话语策略方面:刘欣在这次“访谈”中,采取的是较为克制的话语策略,并没有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反而是尽量谦虚、谨慎地作答。而且,一开始,就表明立场:自己并不代表官方。虽然中美两位主播都是这样表明个人的立场来完成这次对话,其实,双方的立场与各自官方的立场是一致的。从CGTN和FOX在各自国家媒介生态环境中的地位,也可以理解这种话语策略。以刘欣本人所处的位置,特别是她所供职的CGTN的角度来看,这次的“对话”,她所采取的是最优化的话语策略。(CGTN的全称是中国国际电视台,也可以被视为CCTV的外文版,主要承担的职责就是进行对外传播。)

“节外生枝”

这次电视对话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间,简短,也没有提供非常多的信息增量,围绕这次对话的舆论却没有停息的意思。两位主播的“对话”结束了,但是,两国媒体的关注却并没有停止。中国方面,央视、环球时报等央媒纷纷介入,自媒体也加入到事件的讨论中。外国的媒体也一样对对话中的细节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后续报道。在国内媒体上,央媒与自媒体的新闻框架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央视和《环球时报》分别对刘欣本人进行了专访,刘欣在专访中也解释了自己的在这次电视对话中的一些做法,大到话语策略,小到衣着饰品等。

自媒体的内容则更加多样化,有夸奖刘欣现场表现的,有表达民族主义立场的,也有一些对于刘欣本人进行质疑的。

例如,在央媒的报道中,刘欣在表述上的一个争议之处,就被部分自媒体抓住,反复进行讨论。同时,还有人挖出了刘欣的个人生活选择问题,对她进行质疑。

以两国关系来看,在现在这种情况,双方保持一些民间的交流,特别是媒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有利于双方的“破局”的 。从媒介的角度来看,我们所接触到的环境,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最后营造出来的是典型的“拟态环境”,而在整个塑造“拟态环境”的过程中,媒体的作用至关重要。

中国的强大,必然需要媒体的强大。媒体的实力,要与中国的实力相匹配媒体的国际地位,也要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匹配。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路途上,需要中国的媒体针对国际上的热点事件发出“中国声音”,表达出“中国态度”。刘欣的做法,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至于在这个过程中,交流的技巧是否成熟,交流者的身份如何,交流取得了什么效果,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去不断的摸索。但是,终归要迈出这第一步。

无论怎样,这次跨文化的传播事件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无论是对于公众,还是对于两国媒体。

原标题: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