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江西散文网 | 2019-06-06 11:31
作者:熊焰(原信息日报总编辑)
我的老家在乡下,离乡进城后有乡愁,这是人之常情。
我在报社工作一辈子,退休之后居然有“社愁”。我的“社愁”是江西日报社那幢三层老办公楼。
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三层办公楼座落在豫章路1号院内,红砖洋瓦,三角形屋顶,在我心目中就是第二个老家,我的新闻梦就在这里托起。
1972年9月,江西日报理论组负责人丁法章来到南昌日报找我,问我愿不愿意调到江西日报工作。从市报到省报,何乐不为?而且他又是我的复旦校友。当年10月,我调进了江西日报社,由此与江报结下了终身之缘。我分在理论组,成为丁的部下,我的办公室就在3层办公楼三层楼梯右边第一间。
我在江报照的第一张合影就是在老办公楼前。为解决夫妻分居问题,1973年夏,丁法章与复旦大学钟老师对调回到复旦任教,这件好事还是我做的媒。欢送丁法章的那天,理论组全体同仁、报社领导与他在老办公楼前合影留念,这张照片至今完好地保存在我们相册里。人一走,情更深,之后我每次去上海,一定会去看望丁法章,他是把我引进江报大门的挚友。
来到江报后第一次下乡采访是同在理论组的邓伟平带我去上高。她年纪比我小,我尊她为老师。1984年创办信息日报,我与她又在一起。2013年,我的第6个本命年,她为我写了一首贺诗,欢歌“十本之年”不是梦。2017年9月,她在江报枫叶艺术团开学典礼上热情奔放的讲话,想不到竟成了最后一次发声。祈祷、悲恸,46年同事情,定格在追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迎来了理论工作的春天。这个时期江报理论组组长是周金广,他带领大家紧密联系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于是,江报理论宣传来了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从1979年9月至1981年4月,人民日报理论版先后在头条位置转载或首发由我执笔撰写的4篇理论文章,其中有两篇新华社全文播发,全国省级报纸几乎都发了新华社电稿,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周金广是个好“班长”,理论组8个人团结、互助、和谐、活泼。1981年9月29日,我父亲仙逝,他带领理论组全体同仁来到我的老家为我父亲送行。此举对我是莫大的慰籍,同时备受村里人称赞:“这么好的单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共青垦殖场是中国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新星,全国数十家新闻单位上百号记者来到这里采访,江报抽调精兵强将先后作了4次大型报道。1983年10月22日上午,时任江报总编辑姜惠龙交给我一个任务:从理论的角度全面总结一下共青的经验,要我去共青蹲两个月,一个月搞调查,一个月写一组文章。这是我来江报后社领导第一次给我派任务,任务又是如此之重,的确让我激动,激动之后有行动,第二天就去到共青。在共青夜以继日地采访了两周后,拟出了一组共7篇文章的提纲,回来汇报后老姜(当年不作兴称职称,而是直呼其姓或名)同意了我的方案,同时建议后面再加一篇。第二次去共青,白天补充采访晚上埋头写作,苦战12天,8篇文章全部写就,回到报社交给老姜,当晚他一口气看完,一字未改就定稿,并打印成册,先报送中央有关部门和省里领导,这在江报历史上也是没有过的,之后,《共青城的兴起调查》共8篇在江报连续刊登。“不打不相识”,通过这次采访老姜更多了解了我,我也更多了解了老姜,他是一位会识人、会用人的好领导。2018年2月7日惊悉老姜走了,情感驱使我用了一天两晚的时间,写了一篇3000多字的回忆老姜的文章。
改革开放,促进了江西日报事业大发展。1984年10月1日,《信息日报》创刊,我有幸成为创业者之一,周金广、邓伟平和我是首任领导班子正副职。信息日报的3间办公室就设在老办公楼,我的办公室在二层楼梯左边第一间。创业者们一个个斗志昂扬的身影,办公室里加班加点的灯光,一次次从办公室走出来向江报社委会报喜的队伍,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我和同仁在这里拼搏近10年,信息日报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信息类报纸,也是我人生最为出彩时。
从1972年10月至1993年7月,我在3层老办公楼一待就是21年。这是我一生精力最充肺、揣着梦想大步走的花样年华。报社的同事,报业的发展,自己的苦辣酸甜,梦萦魂牵的日子,忘不了的眷恋,3层老办公楼化成了我的“社愁”。
原标题:我的“社愁”是那幢三层老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