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观媒 | 作者:田宇 | 2019-06-21 12:20
田宇 / 传媒大观察原创
6月17日晚间,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
面对这种重大自然灾害,抗震救灾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避免不实信息的扩散。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崛起之后,重大自然灾害往往伴随的就是谣言,而这些谣言不仅会影响到抗震救灾的工作,对社会的稳定、和谐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
在这次地震之后的信息披露中,“官方媒体”占领了主流信息阵地,自媒体基本上都被挤到了边缘位置,甚至连当地的传统媒体也没有出现在舆论场的核心。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官方媒体”并不是指传统媒体,而是指政府机构所开设的社交媒体,在微博里,就是特指“蓝V”。这些媒体平时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力,但是,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就可以迅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长宁发布,作为“中国共产党长宁县委员会宣传部官方微博”,从6月18日0:15开始,开始发博报道地震的消息,随后,滚动播报,动态更新。内容方面,既有地震的消息,也有抗震救灾的消息,还有对谣言的辟谣。内容完整,更新及时,消息权威。作为官方宣传机构的宣传主阵地,官微的运营非常专业,能够第一时间传递出权威的信息,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恐慌。震后的运营表现,与之前不温不火的状态截然不同。
宜宾地震,成都提前61秒收到了预警,社会公众在赞叹现在地震预警系统先进性的同时,也会对这种系统的运转产生好奇心。于是,@成都高新(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官方微博)就在6月18日上午10点进行了微博直播,由专家详细阐释了宜宾地震预警系统是如何运转的。
6月18日上午10:55@工信微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发博,以“通信救灾”为主题进行信息通报,对其部门救灾职责进行了重点报道。职能到位,信息到位。
针对不可避免会出现的谣言,则是由谣言中的“媒体”亲自现身,直接对情况进行说明。辟谣的时候,是@四川手机报 发帖。其他“官方媒体”转发互动,尽量扩大影响面。将谣言的影响力消除到最小程度。
多个官方媒体联动,互相配合,形成了联动增效的效果。相信,这也少不了统一的部署,才会出现各部门默契的配合。
这种机构型“官方媒体”的出现是现在媒体圈值得重视的一个现象。最近,对政务新媒体的作用也有过一些争论,甚至有人主张,政务媒体该关停的就要彻底关停。但是,通过类似的案例,可以看到,政务新媒体还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时候,政务新媒体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首先,政务新媒体是官方机构开办的,具有十分可靠的信源。这种权威性,是其他任何媒体所无法替代的。在线上媒体普遍缺乏权威性的现在,政务新媒体在线下的权威性可以自然延申到线上,进而解决“信任代理”的问题;
其次,在时效性上,政务新媒体在获得信息之后,第一时间发布消息。不用再通知传统媒体或其他类型媒体,传统媒体会自主跟踪,也就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节省出来的时间和沟通成本,可以大大提升时效性;
第三,原本应该在这种时刻凸显影响力的传统媒体再次缺位,积极参与报道的媒体,也只是在对一些细节进行“锦上添花”式的报道。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最为擅长的,只是在这个阶段,还用不到这种功能。单纯的信息披露,官方媒体就完全可以做到。
即便是有些政务新媒体平时处于半休眠状态,甚至长期不更新,但是,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可以随时激活,进入到舆论场的第一线,迅速占领中心位置。
因此,对于政务新媒体在平时的绩效考核上,不必施加太重的KPI任务。只需对其日常运营进行一定的要求即可,保证其处于“存在”状态,而不需特别活跃。这样,可以减少日常运营的人员压力和财务压力,尽可能用最少的运营成本来获得效果最优化。一旦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可以通过小组运营,或是专家接手的方法,取得更好的运营效果。在这个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的时代,“官方媒体”更应该充分把握舆论宣传的自主权。
原标题: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