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常观(客户端) | 2025-07-30 08:32
今夏,“苏超”火爆出圈,常州队虽战绩垫底却成为“顶流”。在这场全民关注的赛事中,常州媒体人用独特的视角、创新的表达和深度的共情,记录赛场内外的动人故事,更以传播之力点燃城市热情。以下是三位媒体人的实践分享。
苏超“局中局”
(王迪/新媒体编辑部)
这个夏天,“苏超”火了,常州也迎来了泼天的流量。而“常州发布”微信公号乘势实现了小小的“爆发”:通过“主动玩梗”“小编改名”“城市互动”等方式频频出圈,日均阅读量最高达76万次。粉丝数增长了7万多,截至目前有20篇图文达到10万+、41个视频播放量超10万+。
这些漂亮的数据,现在复盘来看,主要归功于“天时地利人和”。首先,是天时,“苏超”无疑是今夏的顶流,全国数百家媒体进行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纷纷聚焦,连“东部战区”都来宠“十三太保”,这等于是一个大的风口。
其次,地利,常州成了“苏超”最大的受益城市,一路输却一路走红,做什么都自带流量,连开场表演上小恐龙倒地,甚至赛场的“草皮”都能成为热门话题。
第三,最关键的因素,人和。一方面是常州从官方到民间的齐心协力,主管部门要政策有政策,要尺度给尺度,真正实现了“足球搭台,文旅唱戏,民间狂欢”;另一方面,是我们中心内部打破部门壁垒,成立专班,从中心负责人到员工,从前道记者到后道编辑,甚至从新闻端到营销端,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大家上下一心、通力合作,实现了传播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我想从媒体融合的角度,谈谈“苏超”的出圈实践对我们提升融合传播力的几点启示。(是的,在“苏超”这波舆论场,我们终于是在做传播,而不是宣传了!!!)
一是传播架构扁平化,流程简单化。围绕“苏超”赛事的城市传播,首先,宣传部牵头开协调会,会后各个专班和端口分别落实,效率非常高,避免了过去汇报层级多、部门互相推诿的弊端。而我们新闻传媒中心也由融媒总办牵头建立了70多人的跨层级专班,实现议题策划、资源整合、传播落地的全流程统筹。
赛前,由总编或分管副总牵头,召集各端口主要负责人讨论针对每场赛事的传播方案、策划与友城互动的融媒产品,准备不同赛果的推文以及评论等。平时,遇到点位上的问题,记者及时在群里反映,融媒总办高效进行分工协调。
比赛期间,融媒总办进行统筹调度,及时做好上情下达,并协助采编团队解决采访中临时遇到的各种难题。甚至连营销端口都由战略发展部牵头,定期举行协调会,围绕每场赛事和不同的客户,整合各个端口的资源,为客户量身定制营销方案,他们推出的很多策划案都得到了甲方的认可,也为中心在传统的广告淡季创造了增量。
二是角色定位的转变,从单一“记录者”到复合型“操盘者”。从5月10日对扬州那场以来,面对多变的舆论环境,特别是常州六连败的情况下,我们团队蹲守在小红书和微博的苏超讨论区,收集网友的议论,主动设置议程,和记者及时沟通,第一时间回应网友。
另外,利用微信留言区及时互动和反馈,让网友觉得自己的发言被看到,甚至自己就是“造梗”和“玩梗”的人,记者和新媒体小编兼具内容生产者、热点创造者、情感连接者三重角色,实现了从内容生产到舆论场生态构建的跨越。
三是表达方式的转换,语言有“网感”。常州发布微信号率先下场花式玩梗,以“不端着的官媒”新形象,通过诗词battle、书信对话、小编暗戳戳改名等具有网感的表达,在保持主流价值内核的同时,实现了年轻化、贴近性,探索走出一条主流价值内核与网络化表达兼融的创新路径。
此外,在短视频方面,新媒体编辑部充分借助AI等手段,大幅提升内容生产效率,比如由部门美编植梦颖制作的AI动画短视频《万州甲》,将“笔画梗”和敖丙的万龙甲融合在一起,呼应了之前全国各“州”借笔画给常州的热梗,推出后播放量超过了90万次。
对于这次收获好评和流量的传播实践,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复盘总结。中心各个端口都涌现了好作品,但是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更坚信: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主流媒体的传播力不仅在声量,更在于和网友取得共鸣。
其实,宣传也好,传播也罢,终究是为了凝聚共识,争取人心;而人心,从来不是靠空喊口号喊出来的,是需要我们俯下身子,靠一句句“我懂你”积攒起来的。
那么平凡 又那么燃
(吕敏/看见工作室)
这个夏天“苏超”爆火,成绩垫底的常州队却成了“顶流”。刚记录他们时,领队送了我一件球衣,我还打趣说:我姓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于媒体来说,很幸运能遇到这个“记者杯赛”,江苏13座城市的“新闻德比”,十三妹怎么进球呢?
无所畏,这也是常州对阵无锡前,我们推出的短视频《无所畏~惧》,各地“发布”纷纷对歌,民间和官方舆论场一起合奏;对于兄弟城市玩笑常州成“丨州”,我们接梗玩梗引导梗,带领球迷协会用方言回应,于是“结棍”成了百万常州球迷的服饰标语和加油声浪。
地域文化是传播的富矿,网络语言可以重新编码城市自信。可回到竞技本身,都说常州队“业余”,怎么报道五连败?
常州队战南京当晚,大雨如注、全场呐喊,球员捶地、教练长跪,这一幕幕都让人热泪盈眶。站在久久不愿离场的球迷队伍里,我们一边跟大家一起高喊“继续战斗”,一边举起手机拍下这条被多平台转载引发12亿+流量共鸣的视频。
看着旁边哭得稀里哗啦的孩子,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们也是球队的一员了。于是我拉上团队拍摄了领队专访回应孩子们的破防。那一条再次被众多媒体转发引爆网络,我想这就是苏超的草根属性,更期待媒体扎根现场沉浸式语境,共享火热的大众情怀,我们不仅要做时代的记录者,更要做热点的创造者、传播的操盘手、价值的连接器。
秦一帆,常州队队长,对阵扬州时开场5分钟,对方球员一脚远射,球砸在他的胸前一个折射进了自家球门,乌龙的声音铺天而来,但秦队一句都没辩解,默默认下了。
在秦妈妈的采访中,我了解到2016年西班牙交流赛,是这个常州小伙子用三记射门惊艳全队,但妈妈依然记得一帆爬楼梯时膝盖关节咯吱的声音。当年一帆手臂脱臼,整个膀子荡了下来,医生猛的一接,那一瞬,哭喊的是妈妈,秦一帆也是一声没吭。
后来又遇到中国足球低谷,他在最该上场的年纪失去了踢职业球赛的机会……一晃10年了,这次苏超联赛,像他一样的、太多爱球如命的“老男孩”重返绿茵场,奔三奔四又如何?乌龙又如何?我们迎着舆论的关注发出视频《秦队,上场吧》。
18号谢辉阳连续2个滑铲受了伤,看到球来了又从担架上跳下来。他爱人对着电视吼:谢辉阳你是不是忘了自己年龄最大?赛后老谢跟小女儿视频,孩子盯着屏幕不认识了,突然喊了句“黑叔叔”,拍到这些故事时,我鼻子酸了,就想把这些帅气的老爸、嘴硬的老公拍给更多人看,看他们是怎么为热爱拼命,超越输赢,更超越足球。
领队笑着对我说“你再哭就真的成十三妹了,其实你能拍出我们队员身上的光,他们都觉得这是褒奖。”这番认可何尝不是对我们记者职业价值的褒奖。
东哈烧烤店视频,这段采访被三大央媒和国外媒体转载时,我觉得我们在这场传播大赛中又“进球了”。内容共创、情感共鸣,再用AI给传播插上翅膀,把“凡人星光”延伸成经济、文旅乃至城市品格的全方位追更连续剧。我们是第一个报道东哈故事的官媒,引发了各路媒体跟进,于是,我也成为了被采访者。
三分钟短视频,烧烤店天天爆满。食材不够放,五湖四海的吃客搬来了冰箱、电视机,车位太紧张,隔壁提供上……一群普通人善意的集结,好美;这群老男孩,除了比赛,还投身青训,小霸王龙们好猛,战绩4:0,11:0,他们淋过雨,就一心把孩子们的伞撑大!追逐梦想的初心,好燃。
人间烟火是最大的流量,真善美是最有力的表达……这些作品和网友回馈也让我更加坚信:媒体的传播力在声量更在共鸣、生命力在破圈更在扎根、引领力在流量更在价值。
很幸运我们组刚好才踩在短视频日均产量突破6000万条的传播风口,踩在比如抖音1.8亿主播账号与媒体改革同台竞技。我曾经也很困惑,平台优势不在了,内容生产在今天几乎没有门槛:一边是海量UGC吞噬用户时长,一边是机构媒体在流量迷宫中进退维谷。
在“苏超”的宣传报道实战中,我领悟到无论满怀多少豪情壮志,都要在庞大的流量池中去证明自己的价值。持续做好的内容,让流量成为牵引改革的牛鼻子,至少是走了第一步,流量要变现、商业模式要形成闭环,有各平台定位、内容、运营等综合的结果,顺着这条路往下探索,说不定会柳暗花明。
用心用情做好苏超报道
(吕亦菲/民生新闻部)
全媒体浪潮奔涌不息,“苏超”报道的探索,正是深扎泥土、淬炼真情的一次生动实践。它深刻昭示:唯有双脚沾满现场的芬芳,笔尖浸润人间的温度,方能穿透信息洪流的喧嚣,在时代深处激起最深沉的回响。
一、脚力沉一线:现场是抵达真实的唯一途径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而真实唯有在事件发生的源头才能被完整触摸。记者的脚力,就是抵达现场、触摸真实的通行证。 回望“苏超”报道之初,笔下流淌的“平均年龄28岁”“专业+业余的混合阵容”“为热爱而战”这些标签化描述,看似客观精准,却因缺乏现场的体温而显得苍白无力。
新闻的“活鱼”,只在现场的水域中游弋。没有踏入雨战泥泞,我无法真切感受球员每一次滑倒后挣扎爬起的沉重,无法目睹汗水与雨水交织下那份近乎悲壮的执着;没有站立在寂静的更衣室外,我无法捕捉失败后那无声的哽咽,无法体会空气中弥漫的、咬碎牙关也要守护的尊严;没有一次次沉入训练场,我无法从日复一日的疲惫步伐中,嗅到那份不息的热爱。
正是这一次次“身到”现场的浸染,让冰冷的“标签”成为鲜活的个体故事跃然纸上。陈良的宣言,从初期的“代表性素材”,变成了我所理解的那份为城市而战的坚毅。王金鑫、张睿、卢志勇等一个个名字,从冰冷的名单,化作了有呼吸、有温度、有故事的战友。现场赋予的细节,是任何二手材料都无法复制的。它让我明白:不到现场,再近的距离也是隔岸观火;不沉一线,再熟悉的题材也是雾里看花。脚踩大地,笔下方有千钧之力。
二、“眼脑”有蜕变:从“局外人”到“共同体”的觉醒
正是这“脚踩大地”的千钧之力,催生了眼力与脑力的深刻蜕变。曾经,“客观记录”是我们的金科玉律。保持距离,才能冷静观察。这是新闻教科书的信条。当球员拼尽最后一分力倒地,当更衣室弥漫着无声的哽咽,当看台上响起“继续战斗”的嘶吼……我突然发现,那些曾被奉为圭臬的“零度叙事”,在如此滚烫的生命面前,竟显得如此苍白。
这便促使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主动“失去”旁观者的特权,拥抱“共同体”的身份。这份“用心用情”,绝非刻意为之的技巧,而是记者职业身份向人性本位的深刻归位。它让我们触及传播的本质。能凝聚人心、穿透喧嚣的,从来不是冰冷的流量算法,而是人性深处共鸣的自然流淌。
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基于共同经历、深度理解与情感共振产生的共情力,是技术洪流中记者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AI可以生成流畅的报道,却无法复制记者浸染泥土后对人性的独特洞察,无法传递那份与采访对象同悲欢、共命运,直击灵魂的温度。这份基于“在场”的共情与觉醒,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是赋予报道灵魂的关键。
三、笔力注真情:以新文风奏响穿透时代的共鸣强音
当双脚深扎泥土,当目光完成蜕变,笔尖便拥有了自然流淌的力量。全媒体时代对“笔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准确传递信息,更要以“短、时、新”的文风革新,实现情感与价值的深度触达。
这就要求我们放下身段,讲好故事。摒弃刻板、端庄的宣教腔调,用亲切感人的口语化表达,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将宏大的“苏超意义”,浓缩于球员一次滑倒又爬起的细节,一场雨战后的无声哽咽,一位场边妻子紧张期盼的眼神。让故事本身承载情感与精神。
正是这样的笔触,让“平凡人纵使败北,仍在奋力奔跑”的主题瞬间点燃千万心灵,收获了“泪目”“致敬”“这就是常州精神”的海量共鸣。
这场“苏超”风暴终会过去,但它留给每个记者的叩问长存: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是否愿意让心保持滚烫,让笔尖永远蘸满温度?
答案,不在理论中,在下一次出发时。
从记录者到操盘手,常州媒体人以创新与共情,让“苏超”超越赛事,成为城市精神的载体。流量终会退潮,但那些扎根泥土的故事,将长久激荡人心。
原标题:“苏超”宣传,常州媒体人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