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医闹“这场舆论混战,我们最终谁都拖不了身

来源:传媒1号 | 作者:梁再思 | 2016-05-10 14:15

最近几天,舆论场又不平静,一场舆论混战正在进行。然而这场论战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的赢家,因为到最后医者、记者、患者,最终都将会是这场舆论混战的“受害者”。
扫码手机轻阅读

医者、记者、患者,最终都将是舆论混战的“受害者”


最近几天,舆论场又不平静,一场舆论混战正在进行。


如果你是医者,最近两天你的微信朋友圈应该已被“黑丝带”头像和各种愤怒、痛心、鄙视乃至“哀莫大于心死”的文字刷屏。


如果你是记者,一定会注意到,媒体界已成了医卫界“愤怒炮火”集中发泄的对象。


如果身处这两个行业之外,是否可以远离是非?很遗憾,不行。因为,每个人都会生病。


更可怕的是,与过去很多舆论事件不同,这次混战后果更严重,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记者可以被批评,但不应被“彻底否定”


“医患矛盾”是近些年频繁出现的舆论爆发点,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从医者角度看,难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媒体老跟我们过不去。在很多医者心中,早就对媒体积累了满腔怒火与怨气。


这次集中炮轰记者,之所以显得比过往猛烈,一是陈仲伟医生死得太惨,唇亡齿寒之感更强烈,二是之前几天有“魏泽西事件”“徐州男子右肾丢失事件”铺垫。


如果说医者的情绪发泄完全找错了对象,倒也不准确。作为从业人员,我们自己很清楚,现在的媒体界,确实问题不少,毛病很多。


以医疗报道为例,2014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湘潭妇幼8·10孕妇死亡事件”,最开始报道的记者,报道中煽动受众情绪的目的很明显,所以后来被处理也不冤。此外,一些参与报道的记者,不懂何谓“羊水栓塞”,也不向专业人士请教,就敢于报道,更是落下笑柄。


这种不专业、不敬业,正是媒体发展跟不上时代的一种表现。差的记者不能淘汰,优秀的就难以进入。


但如果因此就如这一轮的批评者所说,记者的良心都丢失了,或陈仲伟医生是死于记者对医者无休止、无理由的批评,则确实是大大的冤枉。


记者最核心的本职,是监督与批评,但这却是一种不受欢迎的权力,因为人的本性是厌恶批评的。所以,不光被监督的医者群体,官员、警察、教师……所有被监督的行业,甚至“医患矛盾”中的常常被视作弱者的患者一方,都会产生讨厌记者的情绪。


记者的监督又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行业很难从内部自我监督,因此外部监督十分必要。但各行业的“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利益,从来不乏扼杀媒体报道自由的动机与动力。这就是美国用宪法来保证媒体报道权力的原因。


医者、记者、患者,面临“三输”后果


然而,从这两天一些文章的评论区看,上述以理性探讨为目的的分析,较难得到认同。很多医者的情绪化可以理解,毕竟事情刚刚发生,一时难以冷静。但从评论可见,大众的情绪也不冷静,要么是站在医者一方,批评记者无良;要么是现身说法,揭露遇到的医疗黑幕;还有的是幸灾乐祸看热闹,甚至评论说“杀得好”,确实令人无语。


现在的情况是,医者与记者之间,相互理解的声音不容易传播出来,批评与反驳的声音越来越大,而且谁也说服不了谁。加上很多人添乱而不帮忙,这一事件的舆论场,有点像一锅快要烧糊的粥,结果可能是最坏的。


这次事件发生后,传出医生愤而辞职的消息。这并不是“新闻”,过去多次伤医事件后,都可以看到。而且,因为从业环境恶劣,不少医生都心生去意。


而正在学医的学生,可能择业根本不再考虑医生。2015年两会,我就“医患矛盾”问题采访一位医卫界全国政协委员,他就谈到正在带的几个硕士研究生,毕业找工作都避开了去医院这一选项。言谈之间,不难看出他脸上的遗憾之情。


更麻烦的是,那些最优秀的年轻人,可能不再将从医视作一个理想的选择,从而不再选择学医。而医生却是决定病人生死的重要岗位,没有最优秀的人,想想后果就害怕。


其实,这种现象最近几年在媒体界也很普遍。挣不到大钱,没有成就感,而从业风险却与日剧升,使得“离职潮”在媒体界成为一种现象。前去采访的记者劝高考状元不要选择新闻系,也是媒体界一个流着泪讲述的“笑话”。


所以,这一次的舆论混战,只会放大此次杀医极端个案的影响,导致医者的自我认同感、职业成就感更低,从而推动越来越多的医者或准医者逃离。


这样严重的后果,最终将由所有患者承担,而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医者自己,一生中总有一次会是患者。


“悲情牌”无助于问题解决


“医患矛盾”剧烈,越来越成为一个死结。很多专家分析了种种原因,提出了种种解决办法,各有各的道理。限于专业原因与水平,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笔者在此不提建议。只谈一谈尚未有太多笔墨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即“悲情牌”现象的无用,甚至有害。


此次事件中,有两个极具冲击力的场景传播出来。一个是一圈儿医生围着手术台,抢救陈仲伟医生的场面,后面还站着很多随时准备出手相助的医生,这样的场景传递的信息是:他们在抢救同行,也是在抢救自己。另一个场景是,很多医护人员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楼前点燃白蜡烛送别陈医生,表达态度与抗议。


这两个场景,极具“悲情”与“悲壮”意味,我完全能体会一个医者看到这样场景,会产生那种电流过背、鼻尖酸楚、眼泪打转的感觉。因为,这样的场景,既是媒体擅长报道的画面,更因为在媒体界,类似的场景并不少。


比如,最近一段时间,至少有4位中青年媒体人连续因病离世。也许,这只是偶然现象,但身处媒体的人最清楚,他们的病与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及精神压力,多少有一定关系,所以才会产生物伤其类的感情,并引发很多媒体人撰文呼吁关注记者健康问题。


因为工作关系,我也曾经主动约过几组文章,以纪念早逝的媒体精英,但后来面对同类事情,却选择逃避或远离。因为,那些表达怀念的文字充满“悲情”,常常将我压得喘不过气来。


然而,这样的“悲情”除了加剧周围人的情绪困扰,真的能推动解决问题吗?从我对媒体界的观察看,应该是没有。比如,很多优秀企业在医保之外,会为员工购买商业保险,一旦员工罹患重病,可以得到一定资金保障。但在媒体界,这样的保障应该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记者一旦重病,就需要靠网络募捐。


回到此次事件,前述强烈“悲情”意味的场景,对于“医患矛盾”问题真正的解决,真的能起到很大作用吗?我觉得未必,毕竟这样的场景,在过去的伤医杀医事件中,也基本都有。其负作用倒是很明显,即加剧医者的心理悲痛,降低其从业意愿,导致更多人无心工作。这会导致恶性循环产生,从而使得问题越来越无解。


“悲情牌”本质上是一种情绪化表现,是人的正常情感反应。但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却并不一定有用。


也许,身处此次舆论事件中的所有人,尤其是医者与记者,不应该因为“悲情”而加剧对立情绪,而是应该携起手来,理性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才是医者、记者以及患者三方共赢的方向。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