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传媒大观察 | 作者:赵治国 | 2016-09-18 11:49
郑报融媒集群指挥中心(题图)
本专栏由凡闻科技—新闻大数据服务商特邀关注。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2·19”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讲话公布后,媒体融合转型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未来的媒体形态和媒体格局将发生哪些变化?已经转型的传统媒体又在进行怎样的探索?为了更好地促进业界交流与学习,观媒(传媒大观察)自媒体推出“对话掌门人”专栏,选择部分融合转型颇有建树的传媒集团、新媒体,专访高层负责人,畅谈媒体融合与创新发展。
第九期专栏,观媒(传媒大观察)带你走进郑州报业集团 ,解码少帅石大东的传媒人生。
郑报融媒的石破天惊,媒体融合的东方梦想——观媒对话郑州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石大东
郑州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石大东
8月19日,45岁的石大东登上中国晚报协会第31届年会的舞台,挽起袖子,嗓音有些嘶哑。他临时更改了自己的演讲内容,隐忧但又不无坚定和乐观地表达了他对纸媒未来的思考与选择。
刺激他思考的是,当天下午的31届晚协年会上,率先演讲的是几位互联网界的“媒体新贵”:《今日头条》总编辑夏勇,APUS创始人兼CEO李涛,《映客》直播创始人兼CEO奉佑生,《Wi-Fi万能钥匙》副总裁王小书等。这些互联网“媒体新贵”在扩张用户的道路上走出了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路线,几年就成长为上百亿估值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相形之下,传统纸媒显得局促而无奈。
自言受到了“冲击和刺激”的石大东,此时复杂的情绪正如他的角色一样,复杂而多样。
作为郑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石大东面临的是日趋复杂而多元的互联网世界,考验的是官员们互联网思维及网络管理的智慧;
作为郑州报业集团的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石大东更多的职责在于,如何带领这艘省会城市党报集团的传媒航母在新媒体的时代大潮里迎风出海,实现从传统报业集团到现代传媒集团的突破和转变。
他作出的选择是,加速媒体融合转型。郑州报业率先打破了党报、都市报、网络和新媒体之间的壁垒,实现大融合、大转型。
这个选择的新名字叫“郑报融媒”。
1、郑报的革命
两年前的8月18日,在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两年后的8月18日,郑州报业集团旗下与共和国同龄的《郑州晚报》承办了中国晚报协会第31届年会并选择在这一天召开。全国189家主流晚报在郑州成立了“中国晚报协会新媒体发展委员会”,并发布了媒体融合的《郑州宣言》。在8月18日晚上的中国晚协常务理事会上,石大东临危受命,被50多家常务理事单位的总编推选为“新媒体发展委员会“的首任主任,名誉主任则是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等中国五大晚报的老总。
这届年会选择的时间、报业面临的困境以及主流报业面临的融合与转型发展,使得在中部之都郑州这届年会的参会媒体机构和人数创下中国晚协年会31年来之最,研讨的议题也是备受关注的媒体融合。而会议的当天8月19日,又是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的“8.19”讲话三周年,业界普遍认为,这届年会“别具一番意义”。
更重要的是,郑报集团刚刚开启的融媒革命,可谓是开中国报业之先河。
中国记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高善罡称赞“郑报集团的媒体融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值得学习与研究”,而中国晚协的会长任欢迎则说“郑报融媒体改革力度之大、广度之深,效果之明显,值得全国报人甚至广电学习,是实实在在的融合,是真融合”。笔者走访过很多媒体融合的报业集团,郑报融媒力度和成效目前放眼全国尚无出其右者。
全国晚报总编参观郑报融媒超市
8月19日下午,坐在郑报集团大楼7层的郑报融媒集群指挥中心的“新闻超市”大厅里,全国200多位晚报总编们亲眼见证了前所未有的报媒采编流程变革。
当前方的记者采访完新闻当事人,视频、音频和文字即时性地出现在了融媒体新闻超市的平台上,供郑报集团下属的各家报纸、网站和视频新媒体采用。
此时前方记者的身份,也不再是单一的属于郑州日报、郑州晚报或中原网,而统一是郑报融媒的记者。他们之前无论是来自党报郑州日报,还是郑州晚报,抑或是中原网、地铁报、社区报;他们之前无论行政级别是局级、处级、科级,还是在不在编制以内,现在他们的身份都是统一的,而且接受郑报融媒的统一指挥与统一考核。
具体而言,就是改变原来各媒体、各部门分别指挥、各自为战的局面,所有记者全部进入郑报融媒集群指挥中心,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所有稿件全部进入郑报融媒集群的“新闻超市”里,供报纸、网络和新媒体根据各自的特点抓取选用。
同时,郑报集团成立大考核部,重新制定分值体系,按照稿件质量和传播效果,比如点击率、阅读量等考核打分。记者采访的稿件,以新媒体采用稿为主进行基础分值评定,再根据报纸、网络选用情况进行加权计分,选用次数越多加权越大。
石大东说,包括他在内,集团所有人员的档案一律封存,大家的职级差异、身份壁垒今后只存在于档案里,不影响档案工资和职级,只调出时有效。但在实际工作中,所有人员全部打通,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除保障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外,其余工资全部纳入业务绩效考核。
除郑州日报、郑州晚报部分党政口报道、深度报道和各媒体名牌栏目及报纸编辑人员外,其余采编人员全部纳入郑报融媒,原有报纸的各部门进行合并相融,实行双主任、正副班值班制度,24小时采、编、播。
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三个转变。即记者从单一型向全媒体、全技能型转变,工作重心从以报纸为主向做精报纸、做活新媒体转变,工作时序从夜班为主向以白班为主的转变。
在硬件上,全国晚报总编眼前的这个郑报融媒集群指挥中心,斥资千余万元,今年7月22日试运行。这个平台主要包括新闻信息发现、舆情研判、采访指挥、新闻传播、新闻反馈五大系统。
其中,承担“新闻超市”职能的新闻采编监控指挥大屏,由18块液晶屏组成,是郑报融媒新闻指挥中心的核心。从采访的第一个环节开始,可视化、即时化的传输,与可量化、可数据分析的传播链条,完全颠覆了传统的采编流程,而“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平台发布”的全媒体传播要求,在硬件上实现了技术支撑。
新技术、新手段、新设备、新思路,郑报融媒除继续做好、做精报纸之外,规划中的重心还是在于新媒体与多媒体。他们以市场化为导向,着力打造三大品牌:专注多媒体新闻的“ZMG动新闻”品牌、专注于视听产品生产的“新蜂映画”品牌、专注于网络直播服务的“烧包直播”品牌。
2、郑报的梦想
在实现今天这个石破天惊的改革之前,郑州报业集团是郑州市委直属事业单位。作为市委机关报,郑州日报创刊于1949年,后来在发展中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交替出版,2002年开始形成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两报并行、错位发展的格局。2011年4月,经郑州市委批复同意,挂牌成立中原报业传媒集团,2014年2月更名为郑州报业集团。
目前郑州报业集团旗下初步形成5报: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地铁报、郑州社区报、中原手机报,2杂志:环球慈善杂志、小樱桃动漫杂志,3网:中原网、智慧社区网、看看河南视频网站和40余个公司所涉及的党报多媒体信息港、印务、文化创意地产、连锁酒店、百农店商、影视投资、金融科技、文化基金公司、中汇发行、地铁购公司等领域。
这次郑报融媒的革命,在掌门人石大东看来,他的规划是“实施一个战略,走好一个路径,推进一个融合,构建一个平台”。
“实施一个战略,”就是“宣传全媒体 发展多元化”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是宣传全媒体,这是党报媒体的主业,是安身立命之本,党报集团所有媒体都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走好一个路径”,就是做强以“党报”为旗帜的“全媒体宣传矩阵”,做大以“都市报为龙头”的“IP资源平台”,做活以“新媒体为先锋”的”融媒集群”,做优以“文创产业为支撑”的“多元化产业链条”。也就是“做强、做大、做优、做活”的“四做”发展路径。
郑州报业集团的基本思路是,以前面的“三做”为核心,做强、做大、做活,让党委、政府满意,让受众和社会认同,提升郑州报业集团的品牌影响力和媒体公信力,掌握话语权,占领舆论主阵地。然后,用它释放出来的影响力来拉升和带动第“四做”——做优多元化产业。“做强主业,做优副业”,用主业引领副业,用副业反哺主业,主副交融,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闭环。
“推进一个融合”,就是打通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新媒体等集团旗下的所有媒体资源,为宣传全媒体宣传党委政府的中心和大局工作服务。
“构建一个平台”则是指前文所述的郑报融媒集群平台。
石大东说,前两年,郑报集团80%的人员和精力做报纸,20%的人员和精力做新媒体,现在刚好反过来,80%的人员和精力做新媒体,20%的精英和骨干人员精编报纸。工作重心、人员结构、工资结构向核心媒体转变、向评论、深度和名牌栏目等主要岗位转变,向优质稿件和优秀创意策划转变。
生产流程从以报纸为主向以新媒体为主转变,编采人员的主要精力和工作时序也实现了从夜班向白班转变,实现了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和新闻生产时序的前移。
石大东说,这样的再造和前移,更符合从“纸端”到“指端”转移的新兴媒体传播规律,更符合现代大众的阅读习惯和心理需求,也更符合新时期的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
过去遇到重点报道,一张报纸一篇稿子,现在则是报纸、网络、微博、微信、客户端,全方位、全时段、多渠道、多体裁,立体多维、联动互动,可读、可听、可视、身临其境。
就像APUS两年间集聚了9.2亿用户带给石大东的刺激和震撼一样,有设备、有人才的郑报集团,在新媒体时代更重要的是要有庞大的用户。
成立后的郑报融媒集群正在着力打造五个“千万工程”。包括 “客户端矩阵千万工程”、“微信矩阵千万工程”、“微博矩阵千万工程”、“网上商城用户千万工程”、“早新闻用户千万工程”。每个工程代表着集聚1000万用户,总计5000万用户的规模,将涵盖河南一半的人口规模。这对省会城市的党报集团而言,用户规模将是下一步发展的基础。
3、少帅的情怀
郑州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石大东
8月19日,在中国晚协年会的演讲舞台上,与会的全国报纸总编们衣着相当正式,主席台前排就坐的嘉宾则是西装革履;但与传统媒体阵营形成鲜明对照的细节是,率先演讲的互联网媒体新贵们无一例外是衬衫、T恤加牛仔裤。
在新媒体的开放自如面前,传统媒体还是有一些拘谨和保守。
受到“冲击并想强力变革”的石大东,撸起了袖子学着新媒体CE0演讲时的动作冲上了演讲台,20分钟的演讲感染了新媒体的掌门人,震撼着传统媒体的总编大佬们——
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党报集团,在众声喧哗的的当下,不论媒体如何变革,我们更应“做好自己,把未来交给时间;做好自己,未来能遇见最好的自己”。
演讲的最后,身兼网信和报业掌门人的石大东还不忘向新媒体的大佬们伸出合作的橄榄枝。
从2013年到2016年,作为全国唯一一名70后的省会党报集团的掌门人,石大东从来就不是一个保守型的传媒领袖。在新浪微博上,他是一个拥有超100万粉丝的网络大V;在河南乃至全国的媒体圈,他也是一位具有超强新闻职业精神和激情满怀的媒体人。
河南的媒体人评价他是“雷厉风行、快意人生”,在这个人身上,“时时有一种让人愧怍的热情和朝气”。
他的气质和气场的形成,笔者认为,或许注脚于他个人少有人知、颇有些传奇的经历。
一位行业报圈内人士透露,这个媒体行业的掌门人,曾经有过两年的经商故事,大概在1994年到1996年进入媒体行业期间,石大东曾做过一个沙发家具厂的年轻厂长,按年龄推算,应当是23岁到25岁左右。之后他转战一个河南的行业报《质量时报》,再转至《郑州晚报》。40岁当上省会城市党报集团总编辑、晚报总编辑和省会城市的记协主席。
而有趣的是,与他曾是同事的《质量时报》记者的李伟却差不多在同时期从《质量时报》下海,通过观察和打拼,加上特有的新闻敏感和沟通优势,一举在中国的速冻行业和地产界迅速崛起,曾在福布斯和胡润排行榜上成为河南首富。
“理想千差万别,道路殊途同归”。
起步相似路径不同,“思念集团”的李伟如今已是河南首富,在经济领域叱诧风云。而石大东则成为全国省会党报集团和记协主席中唯一的70后掌门人,在传媒领域扛起大旗。
如果说经商经历让他面对媒体市场大潮毫无畏惧,那么他的媒体经历则更为丰富。
观媒仔细研究发现,石大东从1996年至今的20年媒体生涯中,历经杂志、行业报、都市报、党报,而岗位更是从记者、编辑、副主任、主任、副总编、执行总编、总编一个不落,走得丰富,步履稳健而毫无犹豫。
网上查阅他的媒体历程,2004年,年仅33岁的石大东当上郑州晚报副总编辑,2009年任执行总编辑,这样的年龄在全国省会城市党报领导层中属年轻少壮派;2011年,40岁的石大东当选郑州市记协主席,又刷新了全国省会城市记协主席的最低年龄;2013年,42岁的石大东成为全国省会党报集团最年轻的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70后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
这个既懂采编,又懂经营管理的媒体掌门人还在北京大学获得EMBA硕士学位。仔细研究发现,无论在哪个位置、哪个岗位,他时时刻刻都很执着、都很投入,做的工作既有亮点,又有成效。
在近2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迷,但他最终以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挑起郑报集团的重任时,赋予了曾经连续亏损15年的郑报集团以新的生机。
官方如此描述郑报集团近年来的变化:3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探索实践,在经济形势持续走低、传统媒体收入进一步萎靡甚至断崖式下滑的背景下,郑州报业集团逆势上扬,实现了经营收入、资产规模和利润三个翻番,2015年利润突破亿元大关,多元化收入占比超过65%,达到世界发达报业集团的合理结构。
而让郑报集团和石大东本人颇感自豪的是他们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贡献和作为。“感动中国”评选14年中,有13位是河南人,13位中有9位是郑州人,有6位是郑州报业推出的,其中有3位是郑州报业连续三年从郑州挖掘推出的。一个城市“连续三年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在全国所有城市中前所未有的,也开创了感动中国的历史,郑州也因此成为感动中国眼中的“大爱之城”!而郑州连续三年推出的“感动中国”人物正是石大东主政的3年中,且大多是他亲自采写并配发评论和一线指挥的结果。
尽管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但石大东的危机意识依然深重。这一点他早有预感。
2014年7月1日,郑州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陶玉亮,因重度肺炎引发肺功能衰竭去世,享年48岁。他的英年早逝,让人惋惜。7月17日,在杭州出差的石大东,深夜写就一篇让人泪眼朦胧兼具思辩意义的纪念文章。
在文中他写到:“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与当下最先进互联网的各种云技术相比,太过落后,云技术的应用会让媒体和从业者生态更加恶化。那么,传统媒体产业如何向信息化和智慧型升级转型?培养、引进和用更好的环境与机制孵化出人才来推动传统媒体转型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和人才孵化所创造的价值让我的焦虑更加急促而无奈,就像传统媒体的行进和媒体人自我救赎在黑夜里遇到天花板一样,穿不透夜的黑,看不到黎明。”
战友的意外早逝,让石大东痛定思痛:“我们是该好好梳理一下,重构一种现代媒体生态环境中更趋健康和积极的方式。……因此,当我们再次踏上新的征程的时候,我会认真地与我的战友们约定:即使我们确实承受着职业生命中难以承受的媒体转型之重,但我们不会放弃培养快乐前行的能力、且承担且放下的能力、身心健康的能力;我们是要快马加鞭,只争朝夕,但也会时常停下来,看看路边的风景;我们固然要履行一代新闻人的使命,但我们同样会享受爱自己、爱家人、爱生活的权利。”
因此,当郑报集团开启全新意义上的传媒变革时,石大东用充满激情的诗意展望未来的媒体之路:现在每一天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远方变得更近。主流媒体只有做好今天,才能遇见更好的明天。
这位年仅45岁的少帅,对郑报集团也用了一个互联网化的规划——
如果说传统的郑州报业集团还处在1.0的阶段,那么现在的郑州报业集团则已经加速向现代传媒集团迈进,完成了2.0时代的转型;未来则要进一步增强实力,实现向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的提升,这将是郑报集团的3.0时代。
在融媒时代啼声初试的郑报集团,尽管还处在艰难的探索期与改革的阵痛期,但正如向来不缺少激情、担当与梦想的石大东所言:“作为新时期的传媒和媒体人,我们能够也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内心足够强大,身体足够强壮,足以穿过黑夜,相约看到每一个黎明”。
版权声明:传媒大观察公众号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转载时请保留作者、来源。
原标题:无
本文章隶属于专题:观媒高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