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宋清辉:新华网上市后可在媒体融合上做大文章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 作者:记者 张毅 | 2016-09-29 09:33

经济学家宋清辉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在此背景下,凭借上市后获取的资本市场资金,新华网想必也会‘快乘东风’,继续在媒体融合、全媒体发展上做更大的文章。
扫码手机轻阅读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张毅报道


新华网的上市路,一走就是六年。不过这次,一切总算是尘埃落定了。


近日,证监会发布消息称,按照法定程序已经核准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IPO)。据其IPO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将挂牌上交所,本次拟发行5190.29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公司股东无公开发售股份,发行完成后预计公司总股本为20761.17万股。


其实国有传统媒体上市,新华网并非第一家。此前人民网就率先打响了“国家队”媒体上市的第一枪。


那么,此次新华网这次上市“夙愿”终了,其又会迎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上市后新华网能否凭借“后来”之势,得到市场认可呢?


上市:媒体融合下的选择


众所周知,新华网由党中央直接部署,是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主办的中央级重点新闻网站,可以说是响当当的“国家队”。


强势的行政背景之后,其十大股东背景也不容小觑。根据其IPO招股说明书显示,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于1997年11月,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均为新华社。


其中,新华社直接持有新华网公司82.46%的股份,同时间接通过中国新闻发展深圳公司、中国经济信息社分别持有新华网3.00%、2.54%的股份,共计持有新华网88.00%的股份。虽然本次IPO发行完毕后将履行国有股转持义务,预计新华社将直接和间接减持新华网股份至63.81%,但仍拥有绝对控股权。


除了上述三大股东,文化产业基金、中国联通、南方报业、中国电信、江苏广电、中信信托、皖新传媒等也在其前十大股东之列,持股比例从4.40%至0.99%不等。不难发现,其股东名副其实的全部属于国有背景。


然而,在如此强大的背景加持下,新华网缘何也需要抢占资本市场?


“新华网此次能够被批准上市并不意外。”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经济研究处博士冯立果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华网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主力军,其自身本就具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少业内人士也赞同,新华网借助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权威地位,以及其世界性通讯社的全球信息网络的定位,丰富、海量的内容资源和广泛的用户基础是其能够上市的硬条件。


不过,“我想初衷肯定是为了应对市场竞争。”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春河强调指出。


张春河表示,体制内的传统媒体和体制外的新媒体对其都可以说是挑战。如今新媒体的发展情况并不逊色于传统媒体。尤其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华网作为传统媒体,其如果不想办法应对行业竞争,就有可能不进则退。张春河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解释道。


据悉,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就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广至今,媒体融合的改革也已呈现出加速发展之势。


“在此背景下,凭借上市后获取的资本市场资金,新华网想必也会‘快乘东风’,继续在媒体融合、全媒体发展上做更大的文章。”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这在此次新华网的IPO招股说明书中也可见一斑。


记者梳理发现,新华网此次IPO募资额约为14.97亿元,拟投向5个项目,包括:全媒体信息及应用服务云平台(6.45亿元);移动互联网集成、加工、分发及运营系统业务(5.32亿元);政务类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1.29亿元);新媒体应用技术研发中心(9009万元)和在线教育(1.01亿元)等。


由此,上市后的新华网很可能会将重心放在移动互联网和全媒体的发展上。同时“此次登录资本市场,新华网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造血功能来完善公司的经营战略,有可能会为其迎来巨大的增长空间。”宋清辉对记者表示。


挑战:优势疑成短板


虽然新华网有雄厚的背景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做依托,但实际上,新华网IPO之路也走了六年之久。


从2010年起,新华网开始实行企业化运作。直至2011年4月,新华网才被财政部、国税总局、中宣部等三部门联合认定为转制文化企业,为上市迈出了重要一步。


随后据媒体报道称,2013年1月,新华网的IPO申请已经获得证监会受理。但由于2013年的新股市场交了白卷,其间出现了A股IPO被叫停的情况,新华网上市进程也被中止。


直到2014年6月27日,新华网才再次出现在IPO预披露企业名单中。两年后,新华网于今年的9月23日晚间, 才被证监会核准IPO首发申请。至此,新华网上市终于尘埃落定。


回想上市之路的“坎坷”,不免让人发出疑问,上市后的新华网是否还会面临其他挑战?


记者梳理发现,新华网的营收和净利润节节攀升,但网络广告业务的收入增速却在下滑。


据新华网的IPO招股书中显示,2012至2014年,新华网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3亿元、4.6亿元与6.3亿元,并实现净利润1.3亿元、1.6亿元以及1.88亿元。其中,从新华社及其下属单位取得的关联交易收入分别为8476万元、5831万元、5882万元。


从收入结构上看,网络广告业务、信息服务业务收入占新华网营业收入70%以上。不过,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度网络广告业务的收入增速在下滑,从58.67%的增长率下降至20.06%。


对此,宋清辉表示,新华网网络广告业务增长呈现逐步放缓的趋势,此时新华网又募资重金用于探索和布局全媒体以及互联网业务,这本身就是一大挑战,成功和“兵败”的风险并存。


除此,新华网作为中央新闻网站的“排头兵”,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队”。冯立果表示, 如何把其行政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更是新华网上市后最大的考验。


宋清辉对记者指出,新华网此前上市之路曲折不平,其实关键还是在于“改制”艰难。“资本市场要求的是完全市场化运作,新华网必须由文化事业单位向互联网文化企业转型”。


长期托庇于行政资源是新华网最大的优势。但从资本市场角度而言,企业只能靠实力说话,往往需要更灵活的机制和清晰的赢利模式,而这恰恰是新华网自身最大的“短板”。宋清辉强调道。


张春河进一步对记者说道,灵活机制和清晰盈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和企业的发展战略、领导人的思维方式、政府管控程度有关系。但从其IPO招股书中拟投资的五大项目来看,还没有出现清晰的盈利点。


新华社目前仍然对新华网保持绝对的控股地位,新华网的管理结构其实还是由政府主导控制。冯立果认为,这与新浪、搜狐、财新网等市场化的互联网文化公司相比,显然还有差距。


“谁的经营机制更加灵活,谁更受文化消费者青睐,谁就能赢得市场竞争。”冯立果强调称,从这个层面上说,新华网上市更多的还是一种投融资方式,是把之前的行政资源市场化的一个过程。依照目前新华网的管理、考核、激励机制等,确实可能会对其以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限制,新华网需要在如今的基础上达到更加市场化、更加灵活的水平。


另外,业内人士预测,上市后的新华网还是会继续依托原有的行政资源优势。但是在张春河看来,未来新华网上市后的具体运营状况,目前还很难评估。尤其是在媒体融合背景之下,未来新媒体会如何影响传统媒体,新老媒体如何协调发展等问题现在尚不清晰。新华网将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还要进一步观察。


“但是如若新华网频繁利用政策、资金优势,过度置身市场之外,则很难判定新华网能像此前已经达成上市的人民网一样,受到市场的热捧。”宋清辉对记者补充指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