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传媒大观察 | 作者:杨继红 | 2016-10-28 13:53
10月25-26日,微博“2016年V影响力峰会”在京召开。央视新闻中心新媒体新闻部主任杨继红参会并发表题为《我们处在一个什么风口?》的主题演讲。她认为,当下的传播呈现出用户行为社交化、消费时间碎片化、优势媒体平台化的特征。
改变:镜头指向采访者
“2008年的时候所有的手机镜头指向了被采访者,被采访者是主体,而到了2016年的时候,所有的镜头指向的是我们自己。”
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自2012年上线以来,目前粉丝已超过4000万。杨继红认为,从微博到微信、到客户端,到微视频,到正在推进的央视移动新闻网,每一个走进交互场所中的用户都是在寻找“存在感”。所有人的第一个设问点主语都是我,都以不同的文化养成、学术背景、原生家庭和次生家庭的教养,带来与众不同的自我定义。
因此,央视新闻在移动直播的过程中,并不是仅仅进行现场报道。从5月20日的江苏盐城龙卷风直播开始,@央视新闻 已经做了280场移动直播。如果将持续48小时的G20直播分拆开来计算,已经超过了300场移动直播。杨继红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央视新闻更大的努力是为在场用户和不在场的观众寻找同场互动的一种可能,让在手机上观看直播的用户,也能切身感受到现场发生了什么。
风口:得社交者得天下
“得社交者得天下,不仅仅是传播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学网、懂网、用网”,网民在哪里民意就在哪里,工作就应该做到哪里。杨继红认为,这不仅是央视新闻的工作指针,也是工作方法。
她认为,在舆论形成过程种意见交换至关重要,获得共识的过程中谁是意见领袖、谁提供更多的资讯和观点、谁与人民群众更平等更真诚的交流,谁就能得支持。所以“得社交者得天下”,不仅仅是传播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概念。
杨继红将商业媒体的发展分为发布级、交互级和平台级三个阶段。在门户时代,门户网站和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并没有本质区别。但微博出现之后,最大的变化在于聚合了民意,聚合了人民群众的足迹,聚合了用户轨迹,聚合了所有的意见进行交互。无论大数据、直播平台还是其他新概念和新的媒体形态不断出现,社交依然是风口,社交带来的是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直播:新媒体的强势奔跑
“身经百战的专业记者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核心内容生产者”
新媒体给传播平台带来全新的赋能,通过组织化生产能力,挖掘系统化的纵深内容,身经百战的专业记者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核心内容生产者。央视对重大事件的报到率接近100%,抓取新闻的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现在的努力,更多的是要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触角”更好的触达用户。
2016年被认为是移动直播元年,直播成为基于社交的全新风口。在杨继红看来,直播大战实际上是深度链接用户、即时获取信息和搭建交互平台的一个过程。直播等于“现场+同场+有质量的交互”。她以央视在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之后的一场直播为例。直播过程中,他们发现评论区里不断有一个用户在回答网友问题,非常专业。后来发现这个人是外交研究专家侯毅老师,他当时正在医院。于是记者带着自拍杆去找他,就在医院发起了一场移动直播,他从法理上、历史上、中国人的活动轨迹中证明中国南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海。
杨继红表示,从UGC到VGC的过程,最重要的一点是有效UGC。因此实名注册和手机注册非常重要,这样平台就能反向唤醒用户。央视新闻正在启动一项“云镜计划”,目的就是在突发事件中能够主动找到新闻现场的人,以最快的速度获得直播信源。
风向:矩阵与平台
“未来谁拥有矩阵与平台,谁就拥有最强的话语权。”
央视新闻在开通微博后,又开通了秒拍、一直播等平台。微博以图文、九宫格为主,秒拍以视频为主,同时不断把微信的内容转入到微博中去,形成了微博、微信、微视频、移动直播之间的央视新闻的产品矩阵。
同时,央视目前正在搭建一个向社交化方向努力的媒介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电视平台做新闻发布、滚动新闻、深度专题调查、互动报道、全媒体评论,央视移动新闻网未来的主要动作是VGC回传、移动直播、UGC上传、机构账号入驻等。未来入驻平台将成为央视新闻账号矩阵,向媒体机构、有爆料能力的公众、涉及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的管理部门、经过签约认证的主播专家评论员开放。
在未来的搭建中,央视新闻将为入驻机构提供内容发布的权限。实际上,现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已经把远程发稿权限交给外交小灵通、中纪委官网、地方电视台等权威部门和专业机构。未来,这个矩阵还会支持各个机构入驻、发送账号信息和发起直播。杨继红认为,在移动直播新闻的平台上,强大的自有传播平台是央视竞争的基础,也是交互的基础,是分享资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