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西安新闻网 | 作者:记者 思思 | 2016-10-29 10:16
西安新闻网讯 (记者 思思)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转型升级,而流程再造是传统媒体转型的题中之义。“中央大厨房”,已然成为媒体大咖们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以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的全媒体生产。
“中央厨房”模式焕发报道活力
“中央厨房”的概念,原指餐饮行业中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标准化生产的大厨房模式,其优点是通过集中采购、集约生产以降低成本;而在中国互联网环境下,随着越来越多媒体对新型新闻生产方式的实践,一个类似“中央厨房”的模式开始在中国媒体界流行。绝大多数研究都将目前媒体行业的“中央厨房”总结为“新旧融合、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在操作流程上,这种模式又具体表现出共享线索和选题、基于数据库的素材二次加工、报道内容多媒体化、针对不同媒体形态发稿等方面的特征。
在采集阶段,“中央厨房”的运行可以资源共享、协同作业,使新闻素材等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利用。在编辑阶段,应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和需求生成多种不同的产品。需要指出的是,“中央厨房”并不是要由一个编辑部来包揽集团内所有“新闻成品”的生产,“厨房”分发的可能是“半成品”,不同的媒体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再加工。“中央厨房”的职能主要是加强整合协调,并为资源共享和协同作业提供一个有效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应避免千篇一律和同质化,保持不同媒体的个性和特色。
“中央厨房”模式倒逼技术平台迭代升级
“中央厨房”模式新闻实践的价值不只体现在深度报道这类的新闻产品上,它也在倒逼技术平台不断迭代升级。基于信源互通、线索素材共享,待加工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使得云存储、云传输等云计算技术大有用武之地;而基于多媒体呈现形式的需要,数据库建设、流媒体技术等也得以不断完善发展。 “中央厨房”模式通过对传统媒体的“采、编、播、存、用”进行全流程的集约化、IP化、智能化改造,将新闻生产全流程统一“上云”,以互联网思维建立“云 网”的协同制播体系,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提供全流程的基础技术支撑平台。
长期以来,生存在市场化环境之中的媒体早已习惯于以一种竞争意识谋求生存发展,一谈报道无不提“独家”:独家的信源、独家的图片、独家的第一手素材。或许构建中央厨房媒体平台的技术储备已经足够充足,但难的是媒体人之间真正的开放、交流、融合;这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思维观念的转变,也是使得媒体融合实现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转变的核心所在。国内的媒体行业,不论是学习借鉴国际上已有的深度报道类新闻产品的生产制作经验,还是观察我们自身的新闻操作实践,都应该更加明确要始终抓住“深度报道”这个立命之本,并且意识到,“中央平台”模式正在成为新型深度报道的生存真谛!
“中央厨房”模式推进思维观念转变
近年来,全国媒体都在新媒体融合方面加大力度,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2010年就成立了全媒体新闻中心,打通集团内新媒体之间的壁垒,一体化运作。浙江日报报业集团2013年底成立了“中央大厨房”——数字采编中心,围绕核心产品“浙江新闻”移动客户端,推进多媒体融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2014年12月1日成立了中央编辑部,运作一个月后,专门推出了一篇总结报告《广州报业中央编辑部满月观察》,介绍“中央厨房”具体做法和体会。新华报业传媒集团2015年初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打造“中央厨房”,并于3月1日推出了集团媒体融合发展试验区,拟成立三个中心:数字采编中心、图片影像中心、体育产业中心。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也将打造“中央厨房”列为2015年工作重点。
以人民日报为例,传统的生产流程,是以“天”为周期、以报纸出版为中心的;如今,人民日报已成为拥有报纸、杂志、网站、电视、广播、电子屏、手机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10多种类别、数百个终端载体的媒体集团,不同的媒体有着不一样的工作方式和生产节奏,整个集团的生产流程必然要进行改造,才能使新老媒体协调发展、深度融合。
通过流程再造,使新闻生产更有效率,更符合当代新闻传播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从而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使传统主流媒体成为实力强大的新型媒体集团。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很多中央和地方传统媒体都建立了类似于“中央厨房”式的采编流程。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炜表示,人民日报社基于自身现实条件,本着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充分发挥党报优势的目的,选择建立“中央厨房”。我们觉得,这并不一定是流程再造的唯一模式。不同媒体的处境和条件不同,进行流程再造的出发点和目标也不一样,所以不一定要采取同一种模式。
当下,媒体界都在积极探索媒体融合之道,不少媒体集团明确打出了“中央厨房”的旗帜,并在最近几年开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