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文汇报创刊时最后一位老报人任嘉尧上海逝世

来源:大公网 | 2016-11-02 10:46

曾供职重庆大公报、参与香港文汇报筹办的老报人任嘉尧先生于10月28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定于11月3日在上海龙华殡 仪馆举行告别仪式。
扫码手机轻阅读

5.png

老报人任嘉尧


大公网11月1日讯 (记者 凯雷)曾供职重庆大公报、参与香港文汇报筹办的老报人任嘉尧先生于10月28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定于11月3日在上海龙华殡 仪馆举行告别仪式。1948年春夏之际,任职上海文汇报经理部秘书的任嘉尧携钱款至香港,参与香港《文汇报》的筹备创刊工作,在香港《文汇报》工作期间, 频繁报道解放战争的动态,并协助潘汉年同志,组织一批民主进步人士离港北上参加新政协的工作。如今《文汇报》报头三字,即是任嘉尧当年主张采用著名书法家 谭泽闿所题写。

  

上海文汇报创刊时最后一位老报人

  

上海《文汇报》党委书记陈振平到任老家中吊唁时表示,文汇报创刊时期的最后一位老报人也走了。他送的挽联是“一代报人嘉尧前辈千古”,上海文汇报送的挽联是“文汇精神永存嘉尧前辈千古”。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有关领导将于3日代表大公报、文汇报向任老作最后告别。

  

曾供职大公报参与筹办香港文汇报

  

任嘉尧出生于1919年2月15日,江苏吴江人。1941年6月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1938年1月参与文汇报创办工作,1941年12月至1942年 7月任重庆大公报编辑部助理编辑;1945年12月至1947年5月任上海《文汇报》经理部秘书;1948年9月至1949年5月任香港《文汇报》编辑部 各地通讯版编辑,后返沪任职上海文汇报。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他参与《文汇报》在上海创刊,在报纸受到停刊、查封的干扰时,他为坚持报纸的进步性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当年,面对白色恐怖他毫不畏惧,为中共地下党传递信息,用其智慧和胆识,机智地保护了爱国学生、中共地下党员,使他们转危为安。

  

任嘉尧是文汇报创始人之一严宝礼的外甥,1938年就跟随严宝礼一同筹办文汇报。任嘉尧之子任持平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当年上海《文汇报》报名定了以 后,请来两位书法家写报头。其中有位叫唐驼,我父亲任嘉尧当时是光华大学学生当时在旁边看了他的字后说,唐驼师傅的“文”字写得像扁担,很俗气,不适宜做 报头。另外一位书法家叫谭泽闿,一手颜体书法,工整挺拔,结构严谨,且又丰满,作为报头很合适。严宝礼他们就采用了我父亲的主张,用了谭泽闿的字做报头, 于是“文汇报”三个字一直沿用至今。

  

跟随严宝礼筹办文汇报协助国民党要员回归祖国

  

香港文汇报筹办人严宝礼外孙、任嘉 尧之子任持平向本报介绍了任嘉尧跟随严宝礼在港工作时的情形。严宝礼会同宦乡、徐铸成等,策划在香港创办文汇报,并付诸实施。由严宝礼向任筱珊、虞顺懋等 集资,复得流亡到香港的李济深、柳亚子、蔡廷锴、龙云诸先生的鼎力赞助。严宝礼等赴香港办理登记手续,督印人为徐铸成。香港文汇报于1948年9月9日创 刊,向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宣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真实形势。

  

1948年12月,在香港《文汇报》工作的任嘉尧,接到严宝礼从上海打去的电话:友人王艮仲和葛克信在上海待不下去了,要到香港避难。为保密计,借用你的地址和电话作为联络渠道,凡有信件和电话当立即转给他们在香港的寓所。任嘉尧当即应允,一切照办。

  

当时,王艮仲和葛克信均是国民党立法委员。王艮仲住在爱棠路(现为余庆路)80号,他雄于资财,与黄炎培先生深交,为中华职业教育社负责人之一。他在上 海浦东建设通往南汇的公路,开通长途汽车连接上海和南汇,并在南汇兴建农场,置办拖拉机、引进良种,大兴农事。这位爱国爱乡的实业家,又是《中国建设》杂 志的主持人,这份杂志具有浓厚的民主色彩,编辑遭受迫害,形势十分险恶。葛克信是上海社会局副局长,与严宝礼有患难之交,屡次为《文汇报》排难解忧。其 时,中共地下党文委负责人姚溱,在接头时被特务发现跳楼被捕,严宝礼恳请葛克信出面营救。葛乃通过上海大学老同学王新衡(军统上海站站长)的关系,使姚溱 恢复自由,而葛克信的政治面目也随之暴露了。

  

生前最后文章怀念老友、著名翻译家沙博理

  

一天上午,任嘉尧正在策划文汇报各地通信版内容,忽然接到电话,来电人自称姓倪,是约王艮仲、葛克信和任嘉尧三人见面的,地点在高罗士行大厅大钟下的沙发座,时间是当天下午三时正。

  

任嘉尧接电后急忙驱车赶到半山他俩的寓所,告知电话内容。下午二时三刻,三人先行一步到达指定地点。三时正,风度潇洒的倪先生准时抵达,定睛一看,原来 是潘汉年同志。潘汉年同志当时是中共驻香港的负责人之一,经常和唐纳(香港《文汇报》总编辑)、夏衍一起聚首,商讨事情,任嘉尧曾见过多回。

  

潘汉年和王艮仲、葛克信低声密谈,了解他俩在上海的处境和今后的行止,布置了一些任务,并对任嘉尧作了一些嘱咐。事后,任嘉尧在香港《文汇报》上发表了一则消息,报道王艮仲、葛克信脱离国民党,投靠人民获得新生了。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任命王艮仲为政务院参事。他又是民建中央委员,百岁高龄后依然对社会公益事业和文教事业热心资助,不愧为“江南大侠浦东王”之誉(东南大学老同学汪道涵语)。葛克信曾出任上海《文汇报》副总经理,民革中央委员。

  

任持平介绍,任嘉尧逝世前还笔耕不缀,最后一篇文章是今年10月18日怀念老友、外裔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翻译家沙博里逝世两周年所写《沙博里从上海外滩 走进中国》,回忆当年他在上海接待沙博里协助他落脚中国,并办沙博里与夫人凤子代办喜酒的情景。任嘉尧在文章中回忆:“当年,我曾赠送沙博里一幅彩粉画, 留作纪念。画面是延安宝塔山。此画出自香港大律师陈丕士手笔。丕士乃北伐后首任外交部部长陈友仁之长子,他曾经访问过延安。”

  

期待著名导演曾念平能将文汇报创刊史搬上荧屏

  

任持平还介绍,任嘉尧生前还一直希望能将上海文汇报创刊、香港文汇报筹办的艰辛创业创办史传承下去,去年他与当年文汇报经理张正邦的外孙著名导演曾念平 会面,回忆当年张正邦为上海文汇报筹款办报的情景,希望在2018年上海文汇报成立80周年,香港文汇报创办70周年之际将两报创办史与著名报人搬上银 屏。任嘉尧曾经这样深情表述:“文汇报一路坎坷走到解放,五十年代又几经风雨,包括出了一批人才,如严宝礼,徐铸成,宦乡,唐纳,杨培新等,每人一个故 事,如果将这些拍成电影或电视剧,肯定比播放的那些精彩,生动,更富有教育意义。要告诫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老一辈的艰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国家,民 族,人民的利益,呐喊,早日实现中国梦。”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