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互联网给社会带来四大“不确定”

来源:传媒大观察 | 作者:张涛甫 | 2017-05-27 16:33

这几天一直有一个问题在我头脑当中盘旋: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
扫码手机轻阅读

5月27日-28日,第三届观媒峰会开幕式暨融媒体产业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业界、学界等百余人参会,聚焦“传媒深度融合的新格局”。现场举行了“东方慧谷—上海融媒体生态产业园”揭牌仪式。本次论坛吸引了百余位全国省级党报集团高层、都市报和新闻网站总编辑、新媒体从业者、学界专家、企业家等共同为融媒体产业发展谋局破题,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

下文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在开幕式致辞全文:

尊敬的何继良董事长,薛陈子总,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本次峰会高朋云集,大咖云集,今天天气特别好,空气都是甜的!云集了这么多智慧的大佬在此展开头脑风暴,共同探讨深度融合大计。这里,汇聚了峰会的举办者和主持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作为本次峰会的学术支持单位,《新闻大学》杂志作为学术支持媒体,与有荣焉。我受复旦大学学院尹明华院长的委托,参与本次会议。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大学杂志社,向各位与会嘉宾、朋友致以顶格的敬意。祝本次会议开得精彩、成功,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众所周知,互联网成了当下社会最大变量,由这一变量引发的新传播革命,给中国的传播格局带来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中国媒体的结构版图和运行的逻辑。作为中国媒体发展的观察者以及媒体融合的研究者,在这场深广的新传播浪潮面前,我心潮澎湃,充满兴奋和好奇,同时也感到困惑和无力。现实很精彩,但智慧很无奈。在互联网杠杆撬动全方位的剧变面前,在海量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面前,我们变得力不从心。我们大脑知识的存量,无法把握这满屏的不确定性。有限的理性知识,已经撑不起非理性知识的繁荣。这几天一直有一个问题在我头脑当中盘旋: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在此我所理解的“不确定性”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技术的活性带来的不确定性。技术的活性在这里指技术的解放功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减少我们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又增加了新的变数。我们每一次的技术突破所释放的能量,会使人们获得新的行动空间,与此同时也会带来新的缺陷和问题,这在互联网引爆的新传播革命当中,表现得十分充分。互联网技术释放出来的天量级的能量,但是还有一个我们看不见的后果,就是它所释放出来,远远超过我们智慧极限所能承载的不确定性。

二是网民行为的不确定性。考斯特认为,互联网制造了流动的空间。在流动的空间当中,网民的集体行动逻辑,不同于线下现实的行动逻辑。弱连接的行动不同于强连接的行动,以至于网民的行为存在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网络技术带来空前的破茧、破窗效应,突破了人的行动对时间的依附,颠覆了传统的社会关系,也实现了社会关系的再造。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崛起了。新媒体赋权,使远在传播权利之外的“沉默的大多数”,如今有了空前的权利。原先由传统社会关系和权利逻辑规定的人的行为获得了空前的释放,表达欲大增,行动的不确定性骤然升起,气氛失控的风险也加大了。

三是市场的不确定性,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是大家共知的,无论是传统市场还是现在的市场,市场的不确定性如影随形,谁能把握市场的不确定性,谁就可以成为市场的赢家。如今互联网釜底抽薪,对市场进行再组织,带来新的不确定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这种不确定性被马不停蹄的刷新,给每一位身处市场机遇当中的精英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是可能与我们研究者相关的,互联网信息刺激了信息的激增和无序扩张,而人的认知能力并没有匹配性的增长。我们企图摆脱对系统不确定性的无知之幕,减少无知无畏,减少认知和行为的人性。但是科学的理论化探索和建构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所有的认知论都是局限于基于超负荷的信息概括的科学认知,不确定性会骤然升级。大数据理论和技术,虽然努力解决认知和管理的复杂性难题,但不能解决信息超载带来的认知不确定性的问题。

为此,我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提醒,一方面我们要相信大数据的技术,我们要相信我们技术的未来,但是我们也要小心对技术的理性。人类对不确定性的治理能力有限,并不是无界的。如何在现有的认知和行为的局限下,获得对不确定性最大的理解和控制,变得尤为迫切。本次峰会的主题是聚焦深度融合新格局,探讨新传播革命带来的新变化、新秩序。因此,无法回避对系统不确定性的风险。让我们从不同的方位,携手应对这个时代的命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新闻传播院校,聚集了国内最知名的学者和最丰富的智力资源,我们愿意在此与各位同行携手,共同面对这个伟大的时代命题。

最后,祝愿各位朋友都有一个温煦确定的明天。

原标题:

本文章隶属于专题:第三届观媒峰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