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浙江大学传媒学院新院长韦路:愿学子不做键盘侠

来源:公众号“浙大传媒星空” | 作者:韦路 | 2017-09-17 23:13

越来越多的传媒学子,甚至专业媒体人,仅凭网上支离破碎的信息,就能写出一篇看上去很漂亮的文章。
扫码手机轻阅读

timg.jpg

观媒按:2017年9月17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17年开学典礼隆重召开。下文为该学院刚刚履新的院长韦路在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首先祝贺大家,从今天开始,你将和历史上众多灿若星辰的名字一起,成为一名光荣的浙大人,成为一名自豪的传媒人!不论你来自何方,也不论你生于何门,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浙大传媒人!欢迎大家加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以下简称传媒学院)的大家庭!

作为一名浙大传媒学子,你们应该感到骄傲,因为这里有大楼。浙江大学拥有全国最美的校园之一,紫金港、玉泉、西溪、之江、华家池、海宁、舟山等七个校区像七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水墨江南,人间天堂。七个校区的名字都有水,所以有人说浙大是中国最“水”的大学。我们却以“水”为荣,因为水是生命,是灵韵,泽被万物,海纳百川。同学们要学习水的品性,包容大度,止于至善。在紫金港西区,我们学院的新大楼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当中,预计2019年的这个时候可以落成,同学们再也不用担心没有自己的大楼了。不过硕士同学如果顺利毕业的话,可能就要错过了。

作为一名浙大传媒学子,你们应该感到骄傲,更因为这里有大师。在这里,不仅走出了陈独秀、邵飘萍、胡乔木等传媒历史文化名人,也活跃着一批在传媒和文化研究领域蜚声中外的顶尖学者,例如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徐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杰、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吴飞、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潘忠党、周永明等,还有深受学生敬爱的男神女神们,名字太多,就不一一点名了。同时,学院加大优秀青年教师引进力度,今年就引进南加州大学助理教授洪宇、华盛顿州立大学助理教授严文捷和复旦-威斯康星联合培养博士周睿鸣等三位青年才俊。未来,我们将继续广纳贤才,使学院成为天下英才的向往之地。

作为浙大的新生,这段时间可能要反复被问竺可桢老校长那两个著名的问题: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今年,在传媒学院的开学典礼上,我也要请大家思考这两个问题:第一:到传媒学院来做什么?第二: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传媒人?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希望大家能够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人文底蕴。一名优秀的传媒人,无论具体专业是什么,都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没有底蕴,就没有底气,讲起话来,提起笔来,就容易露怯。要提升人文底蕴,关键在于读书。不光课上要读,课下更要饱读诗书,而且要系统地读,文史哲艺一个都不能少。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发现,书读得多的人长得都好看一些,即使颜值不高,气质一定一流。有领导在一次会上说,毕业典礼跟学生握手时,感觉有些学生气质好像配不上浙大的毕业生,我看肯定是书读少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读书,毕业跟师长握手时,一定会展现我们传媒学子的风范!

二是专业素养。人文底蕴是基础,专业素养是专攻,是大家的看家本领。培养专业素养,要注意两点。第一,学科交叉。传播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同学们不仅要懂新闻传播,最好还能掌握一门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成为复合型人才。从去年开始,浙大成立“文科+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尝试在博士生层面培养交叉人才,我院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培养大数据+新闻传播的交叉创新人才。第二,学以致用。传媒学科与文史哲不同,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大家一定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抓住学院提供的校内、校外一切机会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

三是为人处事。学艺先学做人。不管大家想不想长大,进入大学之后,就正式成为一名成年人了。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同学们从五湖四海聚到一起,开始独立生活。虽然大学也有班主任,也有辅导员,也有任课老师,甚至还有导师,但一定不会像中学一样家长式的管理。因此,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就至关重要。我偶尔会收到学生的邮件,不写称呼,直奔主题,甚至末尾还不留姓名。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很可能你就因为这个原因错过了一次面试的机会,甚至一份理想的工作。这不光是礼貌的问题,还是情商,归根结底是品德。能够考进浙大,大家的智商都很高,但十年、二十年之后,你们有些人将碌碌无为,有些人则脱颖而出。请记住,真正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一定是德才兼备的人。

四是社会洞察。如果说传媒学院的学生有什么是其他学院学生难以媲美的话,那应该就是对社会的广泛了解和深入洞察了。很难想象,一个不和农民工同吃同住的记者,能够写出真实反映农民工生存状态的深度报道。然而,在网络空前发达的今天,我们学生的这种优势正在慢慢丧失。越来越多的传媒学子,甚至专业媒体人,不到现场,不采访当事人,仅凭网上支离破碎的信息,就能写出一篇看上去很漂亮的文章。我希望大家,不要做这样的“键盘侠”。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帮助我们获取更多信息和资源,但不论任何时候,对一个传媒人来说,走进基层,深入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

五是家国情怀。刚刚过去的毕业季,传媒学院66%的本科生去了企业,其中一大半去了民营企业。留在浙江工作的本科生占比66%,硕士生更高,76%,去西部的屈指可数。施一公说,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都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他最好的、最想培养的学生都想去金融公司。据说我们的同学们已经有人开始打听如何转专业了。不是说学经济管理不好,不是说去民营企业不行,也不是说留在浙江工作不对,而是如果中国的精英们都想着如何赚钱,那一定是国之不幸。所以今天,我想在开学之际,对浙大传媒学子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浙大人,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魄力和担当。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希望大家未来能够成为四有之才,也即有创新精神,有创造能力,有独立思想,有社会担当的传媒创新人才。浙江是一片创新的沃土,浙大要成为中国创新的引擎。最近,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共同出资打造之江实验室,对标世界一流、突出浙江特色,将成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灵魂”,成为汇聚全球科研人才的开放型创新基地。在这一背景下,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传媒创新创业的人才摇篮、科研引擎和智库基地。应该说,我们在传媒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收获。例如,2016级广告学专业本科生李晨啸同学团队的step beats项目,“基于AI算法的运动创作音乐平台”,已经荣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今天将参加全国四强的角逐。我们祝他再创佳绩,为学院争光!

同学们,你们已经进入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愿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踩大地,既要扎根中国,又要胸怀世界,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浙大传媒星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