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杨理光:新媒体不必一味追求新形式新技术

来源:观媒 | 作者:陈浩洲 刘黎明 | 2017-11-16 19:58

在杨理光看来,新媒体竞争是一场“巧实力”的较量。
扫码手机轻阅读

媒体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中国传媒业的最强音,十九大报道是检验主流媒体深度融合成果的一场重大战役,在上月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全国主流媒体推出的融媒体报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11月17日至19日,2017中国全媒体新生态高端论坛在江苏盐城举行。观媒今日在现场对话千龙网副总编辑、总编室主任,摘要如下:

陈浩洲、刘黎明/传媒大观察原创

观媒:请简要介绍一下你的传媒经历以及现在主要负责的业务。

杨理光:我2007年传播学硕士毕业,随即进入新华网工作,做时政部、新闻中心编辑、采访部记者。2013来到千龙网,组建了千龙网摄影部,2015年出任千龙网总编室主任,2016年任副总编辑、总编室主任。现在的主要工作是融媒体采编指挥调度,包括PC端、客户端首页、官方微博微信、互动社区等传播平台的调控,以及大型报道统筹协调、传播项目管理等。

观媒:如何看待新闻网站的原创报道?

杨理光:传统新闻网站经历过转载、集纳等“总汇”式业务,近些年对原创越来越重视。原创大致包括直接采访和第二落点的整合加工两类,原创报道的选题和质量代表一家媒体对所处“新闻生态”的价值判断,也是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依托。千龙网在这方面投入较多人力,近年来形成了文字、评论、理论、互动图像、短视频、音频、动画漫画图表、双语报道、舆情报告等一系列带有新媒体特征的“千龙创品”。

观媒:媒体纷纷向移动端转型,推出了一系列新技术、新形式,如何看待发展前景?

杨理光:从受众角度看,内容仍然高于形式,但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已不存在必然性,新媒体竞争是一场“巧实力”的较量。新媒体不必一味追求新形式,不必唯技术论,内容本身要具备话题性、易读性、互动性。在信息严重过剩、网友普遍成为“缺时族”的背景下,信息密度高、方便移动阅读的形式会更受欢迎,看似相对“原始”的图文、短音视频等轻应用产品,占用网友的“注意力资源”更低,对网友更友好,会有更强的传播力。

原标题: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