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中国新闻业年度发展报告出炉:调查记者减少近6成

来源:封面新闻 | 作者:刁明康 | 2018-01-10 14:05

中山大学团队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调查记者目前仅有175人,比起6年前减少了57.5%。
扫码手机轻阅读

近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教授团队,完成的《2017年中国新闻业年度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界》杂志2018年第1期刊发,这份报告从新闻传播者、新闻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等五个方面,以相关案例、事件和数据为基础,整体勾勒2017年中国新闻业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图景。

《报告》指出,2017年的中国新闻业主要发生了五个方面的重要变化:新闻从业者方面,呈现职业化与社会化传播者“此消彼长”的态势;新闻内容方面,媒体融合转型正日益适应移动传播的叙事形态变化;新闻传播渠道方面,多元化、移动化和平台化成为资讯传播的主流;受众行为变迁方面,阅读者、生产者和消费者角色日益并存;新闻传播效果方面,信息茧房和“后真相”现象凸显。

针对上述特点,《报告》还预测了2018年中国新闻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内容价值继续回归并更受重视,人工智能将深化对新闻业的影响,短视频将继续成为媒体争夺受众的关键,传统媒体将面临增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的更大挑战,知识付费将成为内容盈利的新渠道。

持证新闻记者总数增加  调查记者减少57.5%

《报告》显示,据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三年持有效新闻记者证人数呈上升态势,但2017年增速较去年有所减缓,其中,报纸记者人数减少了246名,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电影制片厂记者人数增加了3.4%,达到4421名。男女新闻记者比例更趋平衡,30岁以下的年轻新闻记者有所增加,总体仍以30-50岁为主。

同时,2017年新闻网站记者人数比去年增加了30.5%。取得记者证的新闻网站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14家中央主要新闻网站为主,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商业网站因不具备原创新闻采访权而不在发证之列。这意味着,主流新闻网站记者的采访权优势获得正式确认,而商业网站在重大题材的新闻报道中只能通过转载、编辑传统媒体的新闻稿来进行报道。

另据中山大学团队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调查记者目前仅有175人,比起6年前减少了57.5%。调查记者群体依然由男性主导,年龄结构偏向年轻化,平均年龄仅34.8岁。调查记者教育程度普遍有所提高,47.2%来自新闻传播学专业,从业经历也更加丰富,平均从事新闻工作9.9年。此外,调查记者在择业动机、角色认知方面变化不大,但职业认同感显著下降、工作自主空间有所缩减、职业忠诚度更加充满不确定性。

社会化传播者大量涌现  “草根记者”成“新行动者”

《报告》显示,媒体技能的“去专业化”,新闻发布渠道的“去中心化”,催生了“人人皆媒体、人人皆记者”的现象,一大批草根记者、业余新闻工作者成为新闻传播的“新行动者”,比如商业自媒体作者、政务微信编辑团队、视频平台投稿用户、大学新闻专业学生等。

其中,微博大V、微信大号、知乎大V等自媒体人,具有在某个领域持续发言或针对热点话题运用搜索工具整合资料进行写作,在公共舆论场中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

《报告》显示,今年11月,日本留学生江歌遇害案引发广泛关注,一系列自媒体发布的文章将该事件推向舆论高潮。比如马东创立的微信公众号“东七门”发布文章《刘鑫,江歌带血的馄饨,好不好吃?》,“咪蒙”发布的《刘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等,引发舆论一边倒地声讨刘鑫。

11月13日,资深媒体人王志安发布《关于“江歌案”:多余的话》,详细解读刘鑫和江歌母亲见面始末,激愤的网络情绪有所收敛。可见,自媒体人在当下新传播业态下扮演着重要的信息整合、评论表达角色,在舆论生成和引导中具有很大的话语权,但由于情绪化的表达或批判,也容易加剧公众情绪的非理性。

新闻传播效果:信息茧房和“后真相”等现象凸显

《报告》显示,聚合分发类平台的强势崛起让受众享受到“私人订制”新闻的阅读快感,但算法技术对新闻分发渠道的渗透,也同时容易把受众束缚在信息茧房和过滤气泡的传播效应之中——尽管这种传播效果的责任主体并不只是由平台设定的机制所决定,而是由用户点击行为、个性化阅读兴趣和相似人群的需求特点所共同决定的。

此外,加上社交网络对信息过滤所产生的回声室效应,信息在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得到强化,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重要性产生认知偏差。

长此以往,信息窄化极易造成用户的认知偏狭,更容易被情绪化的片面新闻信息所驱使,对特定议题和整体社会的判断可能趋于非理性。同时,还可能会逐渐降低受众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兴趣,进而不利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理性讨论和积极参与。

对此,一点资讯CEO李亚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推送不应由机器起全部作用。仅仅由机器或者由受众自身决定信息的分发,不仅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主流媒体“把关人”的功能,也将导致相当一部分受众安于坐井观天的温房、弱化了完整接收社会信息的能力。

原标题:《2017年中国新闻业年度发展报告》发布:信息茧房和“后真相”现象凸显​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