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新华社:从体制上将国内分社采编经营彻底分开

来源:新华新青年(公众号) | 2016-01-19 09:12

1月15日—16日,新华社2016年工作会议在总社召开。
扫码手机轻阅读

1月15日—16日,新华社2016年工作会议在总社召开。蔡名照同志在开幕式上代表社党组作工作报告。何平同志在闭幕会上作总结讲话。社“十三五”规划在会议上正式印发。16—17日,时隔20多年再次召开的社对外工作会议紧跟着套开,名照、何平同志作重要讲话。


领导们用上了周末时间加班开会,讨论的事儿包括今年和未来5年的各种大动作。贯穿其中的基调,当然首先是工作报告再次强调的建社85年来始终不变的基因: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政治建社、新闻立社。始终牢记新华社事业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主业是新闻报道,通过新闻报道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的根本职责,紧紧围绕这样的政治定位和业务定位布局事业发展。


要着力强化看齐意识,做到时刻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看齐,向党中央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项决策部署看齐,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远听党指挥,维护中央权威。


2015年,是坚决落实中央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年:


总结2015新风貌的8句话


过去一年,我们聚焦报道主业,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主要是:


强化调查研究,舆论引导能力显著增强;


充分运用网络媒体,国际传播取得突围之效;


提升网端新品质,带动融合发展向纵深跃进;


以经济信息业务为重点,资源整合迈出关键步伐;


推进采编经营“两分开”,经营工作走向规范化;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落实主体责任,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


围绕主体业务,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而这些新变化,将要发生在我们身边:


2016年的四大重点改革


采编、经营“两分开”的体制性改革


社党组经过慎重研究决定,着眼于履行中央赋予新华社的主要职能,从体制上将国内分社采编、经营工作彻底分开。


上半年先在6个分社试点,下半年在各分社铺开,推动分社集中力量抓好报道。


供稿线路改革


定位:正如产品改革是企业最核心的改革、产品竞争力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一样,对新华社来说,改进供稿线路结构,提高供稿线路质量,也是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衣领子”工程。


总的要求:遵循通讯社工作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立足市场和用户需求,改革调整现有供稿线路,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全媒体供稿库,构建面向各类媒体、满足多样需求的现代供稿体系,推动通讯社主业做大做强,确保我社在媒体变革中保持优势、占据主动。


突破口: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做好对接”的要求,先以新媒体专线为突破口,在理顺发稿机制、明确责任主体、调整采编力量、整合报道资源、强化技术保障、改进用户服务等方面探索和积累经验。


社属企业改革


一方面,清除事业体制残留,增强成本意识、效益意识,构建以业绩为导向的考核激励措施,根据文化企业特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方面,改进总社对社属企业管理,既要改变包揽现象,又要减轻企业负担,赋予企业更大的决策权、人事权、分配权。


技术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统分结合”要求理顺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关系,推动技术建设与内容建设全过程结合。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全媒体供稿技术平台、全媒体采编发技术平台、办公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改革,都是为了能发展得更好。理顺了关系、集中了力量,要突破的一个重点,就是创新,用工作报告的话说,就是把报道业务创新作为今年全社工作重点,全社动员,综合施策,重点突破:


2016年全社工作重点:报道业务创新


内容创新


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调查与研究融会贯通,把中央精神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把小故事与大格局融为一体,使我们的报道更加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主流、趋势,善于把握社会心理,善于把握报道的时度效,是成绩就是成绩,是问题就是问题,在坚持实事求是中体现我们的自信。


产品创新


重点在两个方面施策加力:1.新媒体产品,深入研究新媒体产品属性、特点和业态特征,从新闻生产源头抓起,以全媒体方式直接采集和制作新闻产品,更好满足新媒体用户需求。上半年在4个分社试点,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开。2.经济信息产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立足我社优势和市场需求,解决信息产品泛新闻化问题,着力增强信息产品实用性,打造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渠道创新


不断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增强新华网和客户端的活力,防止形态固化、停滞不前。


提高创新能力


加强编辑部建设,提高组织策划能力、“慧眼识珠”能力、“删繁就简”能力。


提高记者的采访能力:1.驻外记者采集重大新闻的能力,力争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发出独家报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拼抢首发新闻,在众说纷纭中传播中国观点。2.国内对外记者挖掘具有国际意义的中国新闻的能力,学会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放在世界潮流中去把握,把中国的发展同各国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


内容与技术结合


推动技术建设对内容建设全链条、全过程、全环节嵌入,实现同步推进、深度融合,保障并引领新闻信息生产,为业务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对,这里又一次强调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全过程结合。)


在建社85周年的年初,历时9个多月制定的《“十三五”时期新华社事业发展规划》也已亮相。2020年的新华社,将要建成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工作报告对这个愿景有权威解读:


2020愿景: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


所谓“新型”,就是在模式上,建立全媒体业务格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实现深度融合;在渠道上,建立既面向媒体用户的供稿系统,又直接面向受众的传播体系;在技术上,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现代技术体系,在业务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在事业布局上,形成通讯社主干业务与延伸业务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格局。国家通讯社职能进一步巩固强化,全网覆盖的“网上通讯社”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强大的“信息通讯社”初步建立,从而实现“四个拓展延伸”,即在筑牢国内舆论主导地位基础上向世界范围拓展延伸,在筑牢传统媒体领域优势基础上向覆盖全网拓展延伸,在筑牢新闻报道主业基础上向经济信息拓展延伸,在筑牢媒体用户市场基础上向终端受众拓展延伸。实现这一目标,新华社就真正由传统通讯社蜕变为现代化通讯社。


临近报告结尾的一段话


好的环境氛围就像阳光雨露,可以让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得到滋养。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千方百计地保护、爱护、呵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团结的工作氛围,增强大家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获得感,使大家感到事业有前景、工作有奔头。


这段暖心话的“潜台词”,有加快实行业务阶梯制度、改革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等。2016,来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