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读者》没有发不出工资 但读者似乎被“新世相”们抢了

来源:蓝鲸财经 | 2018-08-24 09:5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475.07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83.26%。
扫码手机轻阅读

没有人会质疑纸媒时代《读者》的发行天量,它曾经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了无数的写作素材以及课堂走神读物。

知乎上有一则问题: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看《读者》的?

下面100多条回复都是大家对青春的追忆,《读者》像周杰伦的音乐一般成为了学生时代的符号。然而,曾经的中学生必读书如今却深陷“发不出工资”、“营收乏力”的疑云。

《读者》还有读者吗?

“发不出工资”已辟谣,但《读者》账单并不好看

曾几何时,《读者》在中国杂志期刊界是一个神话,杂志月发行量长期稳居中国期刊发行量首位,有“中国期刊第一品牌”之称,堪称不可复制的奇迹。但随着数字化浪潮袭来,纸媒进入了漫长的寒潮期,即便连《读者》都未能幸免。

8月22日,《证券日报》社旗下微信公号“上市公司文娱头条”一则题为《<读者>快发不出工资了》的报道引发了出版传媒界不少讨论,澎湃新闻据此向读者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求证,被告知 “《读者》杂志社员工400余人,资产优良、负债极低,现金充足,怎么会出现发不起工资的现象?”很快当日晚间“上市公司文娱头条”便删除稿件并发布了致歉声明。

虽然“工资疑云”被辟谣,但《读者》的年中报数据的确让人不够放心。根据读者传媒2018年半年度报告,其营业收入、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同比均呈下滑态势。2018年上半年,读者传媒营业收入约为3.08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401.63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9.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475.07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83.26%。
对于这一系列的下滑,读者传媒将原因归于纸张上涨而导致的成本上涨和净利润下滑,虽然由于近些年的确受环保限产、去产能等原因,纸张成本上涨,但整个行业的颓势也不能忽视。

《读者》一直很努力地在进行多样化经营的尝试,2010年读者传媒成立子公司读者数码,推出了“读者”电纸书、“读者”手机和“读者”平板电脑;2011年开始踏足影视圈,曾投资了《广州十三行》、《天伦》、《定远舰上的男人们》、《武媚娘传奇》;而前不久,他们也颇为行为艺术的在上海外滩开了一家“读者书店”,这架势基本上是奔着成为“网红打卡地”去的,但这些“尝试”大多水花不大,更多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读者》似乎和纸媒的黄金时代一起远去了。

谁抢走了“读者”?

有从业者表示,《读者》发不出工资,主要面临“新世相”们的竞争,公众号各种鸡汤改变了潮水的方向。

这种观点虽然听起来有点狭隘,但不无道理,《读者》中不少典雅的鸡汤文的确治愈了那个年代不少读者的青春。如今,鸡汤变多了,以“新世相”为代表的一些情感公众号提供着更丰富的内容,并且相较于杂志的信息获取更便利、更廉价,即便少数粉丝忠于情怀,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是跟着浪潮走的。

《读者》能有之前的成就,绝不仅仅是靠“鸡汤”,作为文摘类读物,《读者》顺应的是那个信息获取不那么便捷、内容不那么丰富的时代,它满足的是导读、选读、精读的“个性化”需求,但这种“个性化”本质上依然是“伪个性”;当真正的个性化内容生产推荐的时代到来,《读者》们的萎缩和没落就渐渐从“谣言”走向“预言”。

如今站在《读者》们面前的不是某一家网站、某一个公众号,而是越来越智能的搜索体系与庞大的自媒体群体,在移动互联网的联结下,成千上万的自媒体日日夜夜的生产着充满个性的内容,搜索引擎与智能推荐将“个性化”内容定制推向极致,与千军万马的他们相比,《读者》们在独自战斗。

《读者》曾经是不少中学生管窥课堂外世界的一个窗口,但终究是“管窥式”的;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为如今的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对于伴随着宽带和社交网站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年轻人,社交网络于他们就像水之于鱼一样自然,社交网络本身已经塑造了不止一代人的阅读和接收信息的方式;对于千禧一代来说,杂志更像是低效率的象征,他们有了新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手段。

《读者》的读者长大了,但遗憾的是《读者》却没能跟着一起成长……

原标题:《读者》没有发不出工资,但读者似乎真的被“新世相”们抢了

精彩推荐